去年11月,筆者曾言及兩個主要因素會對中資股不利,其一是一個比較宏觀的因素,就是美元對主要貨幣大幅貶值,引致世界金融市場大波動。因為滙價是相對的,即某種貨幣價值是與別種貨幣比較而來,如果作為外滙市場座標的美元不斷下滑,跟其比較的各國貨幣肯定混亂不堪。一些用以客觀衡量貨幣價值的指標,例如通脹率、經濟增長率、外滙儲備和貿易順差等都不管用。
所以現在貨幣市場出現了一些很具諷刺的情況,例如經濟增長最速、外貿盈餘不斷增加、通脹率極低的中國,其貨幣對美元可以不動。另一方面,經濟增幅最慢、通脹率比美國高的歐元,卻在一年內對美元升了超過20%,結果是進一步拖慢歐盟貨物出口,打擊本已疲弱的經濟。
如果這個混亂局面不解決,本月初在美國舉行的G7財長會議,歐盟可能會掀起滙率戰,競相貶值,這會帶給全球股市大傷害,香港當然不能幸免。
但從最近經濟數據看,美國經濟復甦步伐正在加快,出口量增加,又加上聯儲局主席最近關於加息言論,已沒有去年那種斬釘截鐵式的排除加息表態,結果美元在滙市出現止跌回升趨勢,看來美元大跌機會微。
其二是中國在港上市公司蜂擁進行批股活動,尤其是春節假期後,幾乎每天都有公司批股,而且批股量不少,動輒過數億元,批股價比起市價經常有雙位數折讓,結果令那些在批股前段時期購進的投資者滿不是味兒,這有點像百貨公司大減價前大量買進貨物一樣。更難受的是批股之先,股價往往先大升,股民不知就裏,努力跟進,誰知公司來一個回馬槍,再以高價折讓批股,這令那些股民連吃兩記悶棍。
事實上,吃悶棍的不限於小股民,就連那些機構投資者也遭相同待遇,所以,為了避免吃虧,很多大小投資者干脆垂手靠邊站,不願積極進場。當每看到一些股票逆市大升,就懷疑批股期近,首先便把手上持有的這類股票賣掉離場,回顧近日批股潮,這個不愧是聰明做法。
如果批股集資是供企業發展之用,正是股市最重要的功能,因此有需要時批股是絕對正常的,但投資者最害怕的是為批股而批股。事實上,有些公司根本無集資需要,只是因為市旺,乘機賣股票去撈一把現金再算。而且為求多賣快賣,大幅折讓也在所不惜,這有點像惡性競爭,到頭來損失的是現任股東和整個股市。
在這爭相批股的環境下,可以想像幾乎每間中企都有機會批股,所以有些投資者索性不在市場買貨,干脆待公司批股才認購,省了很多麻煩和怨氣。久而久之,未曾批股的公司股票是不會大升的,因為投資者會預測批股是早晚之事,避之則吉,甚或趁高價把手上股票賣掉,避免因大折讓批股帶來的損失。與此相反,近期已批過股的公司,股價反而穩定上升,因為短期批股威脅已除之故。
看來要中企股再拾升浪,最終還是要待那些主要中企公司完成批股再算。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