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仍懷抱希望

對教育仍懷抱希望

「我們當教師的,是為學生開創未來的,是幫助他們上路的;因此是要為學生培養自信心,要把學生從種種自卑、軟弱、無奈的狀況中解放出來的。換句話說,我們教師的主要功能,就是讓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
——程介明,《信報》,二○○四年一月三日

甚麼是「教育」?
屈指一算,二○○四是我踏入工作世界的第十個年頭。
隨着資訊科技急速發展、全球化的衝擊,教育界也躲避不了受到震盪。我們的反省是:教育應作出怎樣的轉變,好能培養出未來世代的接班人呢?可惜的是,回歸後特區政府藥石亂投,把過往教育界的貢獻標榜成「不合時宜」、「高分低能」、「死背書」……政府只是不斷的發動改革,先後有視學保證、校本管理、優質教育、母語教育、基準試……等等由上而下的政策,到今天大力推行的以問責、增值及成本效益包裝的「自評」及「外評」……在混亂及漆黑一片的當兒,教師也不禁疑惑:甚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甚麼呢?
港大副校長程介明在一年之始,再次提醒我們:「教師的主要功能,就是讓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
在特區政府朝令夕改的打擾下,我們可曾使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呢?抑或只是一方面埋怨,一方面繼續被一大堆文件、會議淹沒?或是申請撥款,把政府要求的「數字」做好?以上一切故然重要,但卻把最重要的「學生」忘了!

教育需要「改善」
小思在去年底《傑出教育家獎》頒獎典禮的演講,確實為我們最前線的教師出了一口氣,她說:「面對近年來不斷推出的各種新政策……我們知道教育需要改,這是必然的,我們接受『改』。但歷史告訴我們,過急的新政改革,一定會有錯失,一定會有人不適應,所以我希望政策是『改善』,而不是全部『改革』。」
甚麼是希望呢?有信心才能見到希望;在絕望中看到曙光,在不可能的環境裏中仍懷抱信心,就是希望。
猴年伊始,祝願各位老師在逆境中仍懷抱希望:對自己、對學生。

陳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