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群國泰機師擱下那數百噸的鐵鳥,由揸飛機改為揸筆,將飛行常識、機師生涯滙集成為一本恍如航空小百科的書籍。改行揸筆的機師這才發覺筆有千斤重,操控一支筆絕不比一架飛機容易;但他們辛苦經營、嘔心瀝血創作出來的文章,卻為「航空」兩個字添上既生動又繽紛的色彩。 記者:譚暉
這本由七位國泰本地機師隨筆集合而成的《翹首振翅——香港機師手記》,寫的不但是概略的飛行操作介紹、天氣對飛行的影響,還有機師的輪班生涯、如何對抗時差等生活片段。
不少市民都會好奇,機師拖着的行李篋內藏着甚麼東西;其中一篇文章告訴讀者,有一名熱愛農耕的機長,會帶着農業雜誌上機,然後在機上大談如何除蟲、怎樣有機耕種。
還有,遠洋輪船在大海中相遇會互相「響按」打招呼、職業司機在路上碰到同袍會揮手,國泰副機長劉俊輝說,在數萬呎高空上飛機遇上飛機,機師會亮起機身的大燈向對方說句「哈囉」。
另一名作者、高級副機長劉伯智說,「充份準備」是每一次飛行前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揸車和揸飛機的最大分別之處;駕車時突然發現汽油不足,可以隨時找個油站入油;迷途或走錯路線,車主只需將座駕泊在路旁,便可以施施然打開地圖冊找路;不過,這些情況絕不能在駕駛飛機時發生。
許多冷冰冰的航空理論,在機師隨筆下成為了一段段趣味盎然的小故事。值得一說的是機師們寫這些散文背後的一股熱誠,因為畢竟駕馭文字非他們的專長。劉伯智說,書中每篇文章約八百至一千字,搜集和反覆核對資料、思考用字都需要時間,而他曾花十小時才寫好一篇文章。
副機長龐德礎笑說,在寫作時執筆忘字、錯別字、難以用文字表達的情況,屢屢出現。
民航處處長林光宇昨日在書本的發行儀式上,形容機師文筆生動精采,認為可以多加一些外站遊記。至於國泰航空董事兼常務總裁陳南祿則笑着拒絕評論這本機師著作,比起他的著作《藍天綠地》,哪本更為有趣。此書現正在各大書店發售,每本六十元,收益將撥歸慈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