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人的眼中,孩子可能是「toosimple,toonaive」,以為事事在其掌握中。當孩子搗蛋、坐不定、善忘,功課總是做得不好,屢勸(或打)不改,就連聲歎曰生下齊天大聖孫悟空轉世或是蠢鈍兒,殊不知這些正是過度活躍症患者的典型病徵。醫好此病,孺子自然可教。
記者:邵超
攝影:陳陶鈞
模特兒:Anna、Eva(RichStrategy)
過度活躍症屬兒童精神科範疇,有遺傳傾向,但確實病因則未有定論。有些父母初時可能較難接受孩子患了過度活躍症,這時便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他們和老師亦需要付出更多的愛心與包容。油麻地兒童精神科診所高級醫生鄧振鵬醫生表示:「父母的參與,配合治療,有助孩子康復的速度。」
即使是健康的孩子,父母亦難以百分百明瞭孩子心,何況是過度活躍症的孩子。鄧醫生指患有輕微過度活躍症的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行為與同齡健康的孩子較難分辨,一旦到了五、六歲,接近念小學的時候,一般同齡的孩子,甚至是搗蛋鬼,已發展一套基本社交守則如禮貌及順從師長的命令,這時候,過度活躍症的孩子的異常表現便顯得突出。鄧醫生說:「父母在孩子五、六歲的時候,若發現孩子在多種場合,主要是家中及學校,及許多時候都表現得過度活躍、專注力不足及衝動成性等三種過度活躍症的主要病徵,便應該尋求專業的意見。」
1.過度活躍:活動量大,坐不定,坐着時手舞足蹈,不守秩序,不時騷擾別人,較易跌損碰瘀,發生家居意外的次數也多點。
2.專注力不足:難以集中精神,容易被周遭事物刺激、吸引,一旦受吸引便拋下當時所作的事,常因粗心大意犯錯。善忘,討厭要思考或繁複的功課或事情。
3.衝動:口沫橫飛,只顧自己發言,不顧場合喜插嘴。易怒,橫衝直撞,過馬路亦不顧自身安全。
家有一孫悟空怎算好?藥物和行為治療是常用的治療方法。藥物在針對治療過度活躍症的三個核心問題,透過行為治療可以緩和親子關係、改善社交表現、減少緊張等相關症狀。鄧醫生表示:「部份家長抗拒孩子服食精神科藥物,其實藥物治療效果大多時候十分理想,服藥後有良好反應者達70%至80%,不過三、四歲的幼童因難以分辨有病與否,適宜先請教醫生,不宜胡亂服藥。」
藥物治療:最有效的藥物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它可以幫助減少動作過多的騷擾行為,使注意力集中,提高小孩的自制和學習能力。
行為治療:兒童、父母和老師應對過度活躍症有正確的了解,相互合作。父母和老師在合作下,採用行為矯正方法以改善患童在學校及家庭內的行為表現。兒童須接受特別訓練以矯正行為、社交技巧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性急或情緒化的父母,可透過輔導或管教子女的訓練,從而緩和親子關係及增強有效溝通。
若懷疑孩子患上體能?智力發展障礙或行為情緒問題,除可向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專科醫生尋求專業意見外,政府提供的服務收費較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