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至今,美股節節上升,但與此同時,美國華爾街卻發生連串基金醜聞。面對瞬息萬變的市況,很多投資者都會在內心交戰──究竟應該繼續持有手上的股票或基金,還是應該即時沽貨離場?下文為各位讀者提供一些建議,希望有助大家作出正確決定。
無論大市表現是優是劣,投資者要獲得理想回報,除了要懂得何時入市外,亦應該懂得在適當時候沽貨,儘管後者的時機更難掌握。
美國財務協會(AFA)出版的權威財經刊物《TheJournalofFinance》曾進行一項調查,探討1987年至1993年間的近十萬宗股票交易。結果顯示,投資者售出的股票在其後一年內的表現,竟較沽出價平均高出3.4%!
不少投資者在沽貨時,都會犯了一些錯誤,其中三大常犯錯誤分別是:
1.過份看重短線收益──有些投資者過份着眼於投資工具的短線收益,因而作出不明智的決定,例如過早拋售跑贏大市的股票,錯過獲取更大回報的機會;又或是死守不放一些表現欠佳者,令損失愈來愈大;
2.選擇性地吸納資訊──有些投資者只會留意支持其投資決策的市場消息與走勢分析,對其他資訊漠不關心,尤其是與他們的投資方針背道而馳的訊息。投資者若存有這種偏見,便難以掌握股票或市場的全面走勢;
3.為情意結放棄客觀──投資者應該捫心自問,現在是否仍會投資於該項工具?假如答案是「不會」,投資者便應考慮沽貨離場,然後將所得資金投放在前景較佳的其他投資工具上。
為免犯上此等錯誤,投資者在作出入市或沽貨決定前,必須盡量保持客觀中肯,摒除個人偏見與主觀情緒。方法之一,就是在沽貨離場時緊隨預先訂出的一套嚴格守則,以免因一時衝動而影響投資決定。
要制訂一套妥善周全的沽貨守則,先要清楚了解沽貨的真正原因。
假設投資者不需金錢應急,他們沽售股票、債券、基金或其他投資工具,只應基於下列兩大原因:
1.投資前景改變──要是現行投資工具的前景改變,投資者便應作出相應調整。舉個例子,去年小型股表現遠遠跑贏大市,但預期今年情況將會改變,大市會由基本因素較佳的股份主導。換言之,近期股價飆升的一些小型股,投資前景未必樂觀。持有這類股票的投資者便應該考慮沽售獲利。
2.定期調配組合──股市近期升浪可能導致投資組合內某些資產類別、行業或機構的比重過高,令風險上升。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投資者便應及早檢討現行的投資組合,並在有需要時作出相應調配,例如將比重過高者沽出,令資產分配返回原有投資目標軌道,以減低風險。
基金投資者面對美國基金市場的醜聞,亦不宜倉促沽貨。原因有三:
第一、由於每項基金均由過千股東的資金滙聚而成,所以醜聞為單一股東帶來的損失實在微乎其微;
第二、正接受調查的基金公司,有不少已承諾日後會向股東作出全數賠償。要是投資者現時貿然離場,便會失去獲得賠償的機會;
第三、基金屬於長線投資,要是投資者在基金到期前離場,所需支付的短期贖回費、後收銷售費及稅款等加起來,可能極為高昂,令投資者得不償失,當中尤其以持有基金不足一年而離場者為甚。
總括而言,無論是投資在基金、股票,又或是其他投資工具,投資者都應以未來回報潛力為着眼點,而不應純粹以過往表現為依歸。
一項均衡投資組合有助分散投資並減低風險,達致投資目標。要令投資組合內的成份真正多元化,必須涵蓋各類資產類別,而投資在同一類型的資產時,亦切勿集中於單一投資項目,以免干冒價格波幅風險。
嘉信理財香港有限公司
如有疑問,歡迎致電21010511
以上資料僅為假設,過往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本文僅屬一般資料,並不構成任何推薦及法律、稅務及投資意見。有關個人之情況,閣下應諮詢閣下之律師、會計師、財務或稅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