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食肉文化帶來禽流感

讀者來函:食肉文化帶來禽流感

泰國等地爆發禽流感,很多人只關心香港有否輸入該些地方的雞隻,或考慮暫停到該地的旅遊計劃。但你有否認真想過,為何近年經常在亞洲各地爆發禽流感?有否方法根治問題?
回想起三十年前,對一般家庭來說,每餐有點肉是多麼難得及幸福的事。現在,一頓家常便飯總有兩至三道肉。市面更有不少以肉作專門品牌的食店,並以雞為最普遍。以一間以雞作招徠的快餐店為例,入內消費,吃進肚子內的,雞肉可能佔整餐的八至九成。我們每餐真的可以吃這麼多肉嗎?

雞籠環境擠迫
放眼新界、中國及東南亞各地的農場,就可以看看「食肉文化」下的惡果。一個雞舍數百呎,分成兩至三層,飼養可達上百隻雞,從不少電視片段可見,雞隻連轉身的空間也沒有,這就像十多人生活在一百呎的房間內,這不是很可怕嗎?雞如是,鴨如是,豬也如是。形成這樣密集的飼養方式,在有限的空間內養最多的家禽,全歸究於城市人對肉類的龐大需求。
人類有感冒,雞也會因病毒而生病,這是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我們可以透過運動來增強抵抗力,染了感冒,可以帶口罩及減少與人接觸以減低傳染他人的機會。但生活在雞籠的雞就沒有那麼幸運,牠們很易因空氣不流通而染病,在擠迫的環境下,病毒很容易便會散播給其他雞隻。雞隻與雞隻之間交叉感染,病毒繼而變種傳至人類,各地爆發禽流感,似乎是有因果關係的事件,只看是何時爆發及在哪個地方爆發。
其實要長遠解決禽流感問題,方法是有的,關鍵只是大家未必有決心。相信大家也曾聽過「走地雞」,如果雞隻可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下四處走動,不用困在一個侷促的籠內,相信雞隻染病及傳染至其他家禽的機會將大大減低。但「走地雞」的產量比密集式養殖少很多,你是否願意每餐吃少一點肉?社會是否能承受這轉變?
香港中文大學環境科學畢業生 譚凱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