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股的買賣價格,會較一整手股份的買賣價為劣——如果想沽碎股,沽出價會比正常一手價格為低;相反,如果想買碎股,買入價亦會比市場價為高。因此,一般投資者很少會買賣碎股。
沽出碎股者,多是收到公司所送的紅股才會沽;而買入碎股者,除了一些特別收集碎股的人士之外,多是為了做上市公司的股東,希望用最少的資源,成為公司的投資者。
從前資訊科技並沒有那麼發達,分析員要分析公司業績,便要先取得公司年報,而要收取公司年報,唯一方法就是成為公司的股東。方法是買入公司股份,然後到過戶處過戶,在公司名冊之上印上自己的名字,那麼在業績公布之時,便會收到有關公司的年報,但有時購買一整手股份而只是為了取得年報,成本似乎很高,特別是一些大藍籌股。
為了避免購買一整手股份,於是便購買碎股,例如一股,那麼所付出的資金只是很少,但仍可享有股東權益──除了會收到年報之外,還可出席股東大會。因此有些證券行會採取買入碎股策略,去取得公司年報。
但到了現在,港交所已把所有上市公司年報的電子版出售,這樣分析員要分析上市公司,便不用再花氣力去買賣碎股,只要付出金錢便能獲得年報的資料。
問題是,為何仍然有碎股的存在?而碎股的交易價格又與一整手股票價格不同?以現時第三代終端機的交易效能,處理1股買賣和處理100萬股的買賣,成本不會有太大分別,而以現時交易系統的容量,仍有很多空間去容納新的交投。市場仍然存在碎股的原因,可能是證券仍然是實物,暫時仍未無紙化。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