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新年真太冷。嚴寒的天氣固然令露宿者、貧困長者飽受北風的煎熬,但真正令人心寒的是政府與社會對囊空如洗的貧窮人士採取視而不見、見而不聞的態度。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黃洪
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在初二為香港求得中籤。籤文曰:「人情反覆似波濤,勿謂金蘭結義高,上古守明金重利,囊空不見舊同袍。」大部份人對籤文的解說只着重香港的經濟或政治狀況或有所改善。但從字面來看,這明顯是指人情冷漠、因財失義,窮人將被朋友所背棄。有關籤文可說是揭視了香港社會的涼薄,令人擔心香港的貧窮人士將會面對進一步的社會歧視與社會排斥,亦令我想起了新年前後數則有關貧窮人士的報道。
在新年前,反對綜援削減聯會發表了一項調查,指自從去年年中綜援標準金額調低後,有七成的家庭表示領取綜援家庭入不敷支;即使農曆新年都沒有多餘的錢為子女添置新衣服。調查亦顯示,八成半綜援家庭因「冇錢」而不去拜年,雖然有被訪者表示會去行花市,但卻只睇不買。團年飯菜單,普遍只得生菜、鯪魚及肉餅等食物,價錢平均三十多元。九成半綜援家庭的小朋友表示,對過年感到「唔開心」,大部份家長則因無力滿足子女而感到難受。對於這些綜援家庭,普通家庭都有的一頓團年飯或拜年的開支對他們來說也是難以負擔的。但社會上仍有些聲音認為綜援家庭的處境並不惡劣,認為在財赤下削減綜援是理所當然的,確實是人情反覆似波濤。
「我𠵱家都要做喇!我日日都唔得閒,唔使返學就要執報紙、執紙皮去賣,都好忙!唔係邊夠錢買奶粉畀細佬妹食呀?」年僅八歲的小俊銘,一家四口依靠四千多元的綜援過活。為幫補生計,俊銘被迫在課餘到街上拾荒,有關報道引起社會嘩然。在新年期間,社區組織協會發表了一項綜援兒童生活的研究,在綜援家庭中成長的小朋友,在過去十年間人數上升了七倍,由兩萬多人急增至十四萬多人。受訪的綜援家庭兒童均出現營養不良現象,七成半綜援兒童須一餐當兩餐吃;部份只有七、八歲的小朋友,更要與家人一起拾紙皮及汽水罐變賣,幫補家計。
自求多福、自力更生一向是我們中國傳統的道德操守,一個領取綜援的小朋友,為了妹妹的奶粉錢而去拾荒,可以說是發揚了這種美德。為了照顧妹妹及家庭,利用自己的勞力去尋找生存的方法,小俊銘沒有甚麼值得羞愧。要羞愧的是我們這個經濟富裕的社會,以及我們的社會保障制度。要反省為甚麼不能真正提供社會安全網保障這些貧窮的家庭,必須讓孩子拾荒才能過基本的生活。
令年的新年特別冷,而且低溫更持續長時間。在本月十八日晚上天文台發出天氣寒冷警告,有露宿者擬到避寒中心避寒,卻發現中心沒有開放。民政事務總署事後解釋,只在氣溫降至十二度或以下,才會開放避寒中心,這僵化的做法受到廣泛的批評。
民政署在社會壓力下,決定加入參考晚上十一時十五分的天氣預告,並在寒冷天氣警告或氣溫降至十二度時開放避寒中心。其實十五度以下的天氣加上強烈季候風,已經非常寒冷。由於香港的露宿者的居住地點相當集中,可考慮在油尖旺區及灣仔區設立兩所在十五度以下開啟的避寒中心,以照顧絕大多數露宿者的需要,而所須增加的資源亦不多。否則香港真的會變成一個「囊空不見舊同袍」的涼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