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談到美元弱勢問題,市場普遍預測過弱的美元會將通脹輸入,最終妨礙美國經濟復甦。然而,美國實施弱美元政策以來,貿赤已開始有所改善,但暫時卻看不到有輸入通脹的危機。
以一月初美國公布整體進口物價為例,按年只上升1.9%,反映進口價格並未因美元轉弱而顯著上升。其實這個情況也不難理解,自90年代後期開始,不少先進國家的生產基地都搬到新興市場及中國等地,由於此等地方能夠提供大量的廉價勞工,令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加上市場的激烈競爭,貨品價格向下自然無可避免。
另外,雖然美元貶值會影響對外來產品的需求,但是不少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仍然是美國,營商者為了保留美國市場,亦寧願將價格稍向下調,以平衡美元貶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美國的進口貨品價格並沒有因美元貶值而大幅提高。
即使美元貶值真的會為美國輸入通脹,我覺得美國政府亦無意刻意進行打擊,因為美國根本是需要適當的通脹。眾所周知,當一個經濟出現通脹時,政府仍可透過干預手段去壓抑通脹。但一旦出現通縮時,政府根本束手無策,原因是通縮本身牽涉到國民的信心問題。國民對經濟前景若沒有信心,無論政府做多少工夫,都是徒然。因此,絕大部份政府都願意見到通脹多於通縮。
事實上,適當的通脹,有利一個經濟體系的發展,最低限度可刺激物價上升,最終會令資產價格同步向上,有利締造財富效應,進一步改善經濟。
很多人會認為,通脹最終的結果會形成泡沫,但究竟泡沫是不是一種不好的東西呢?香港自97以來,經歷了5年的調整,大部份人都有機會經歷過泡沫及經濟低迷的環境,大家不妨細味兩者之間的分別。
平情而論,我覺得香港是需要有適當的泡沬,以作為推高信心的催化劑,然後再令百業興旺。好像過去半年股市交投暢旺,我們絕對不能排除有過份的投機成份,甚至乎有輕微的泡沫出現,但最終卻換來一定的繁榮,也是值得。至於泡沫會否再度爆破,現階段似乎可能性甚低,原因是經過長時間的調整後,整個社會的警覺性已有所提高,大部份人都會量力而為,所以香港走出谷底後的前景,應該可以更樂觀。最後,謹在此祝願各位「心想事成」、「財源廣進」!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