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揮春中,有一句是「和氣生財」。這是飽含智慧的至理名言。所謂「和」,不是掩蓋矛盾、表面和和氣氣而暗中互相攻訐的「面和心不和」,也不是凡是「和稀泥」的「和」,而是指社會上合作關係。
猴年到臨的前夕,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國內國民生產總值的初步核算,總數達一萬四千億美元,人均產值達一千零九十美元,按鄧小平當年所定的一千美元的標準,中國已進入小康社會。
然而,從全球各國的生產總值來衡量,中國的人均產值仍處於低水平。就全球來說並未達到「小康」。更何況,據中國財經部科研所的楊國南教授稱,中國有八成的財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裏,貧富懸殊現象日益嚴重。絕大部份人基本上仍未脫貧。
世界各國的人均產值相當懸殊。二○○○年統計,全球只有二十八個國家,共八億四千七百萬人口,人均產值超過一萬五千美元。這些國家算是富國。而全球有一百六十九個國家,共五十億人口的人均產值不到七千五百美元,這些是窮國。介乎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國家,即人均產值介乎七千五百美元至一萬五千美元之間的國家,則只有十一個,人口共有一億三千萬。如果進一步觀察這些國家的發展,就會發現它們不是正向富國加速進步,就是正向窮國加速衰退。
為甚麼經濟表現居中的國家這麼少?為甚麼人類社會的發展向貧富兩極分化,而不是向中間靠攏?
是因為人類的資質使然?是富國的人比較聰明而窮國的人比較愚鈍?當然並非如此。人類發展到現階段,智愚的平均值應是差不多的。
是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了向兩極分化?但據統計,一九六五年的非洲人民,人均產值較當時的亞洲人還高,但到二○○三年,卻大幅落後。日本、德國戰後經濟均陷困境,卻能迅速起飛,在世界居領先地位。香港人過去曾經有過到菲律賓打工的歲月,而現在,香港卻是滿街菲傭。
經濟學家梭羅(LesterC.Thurow)給予的答案是國家人民致富的關鍵在於「合作能力」,也就是經濟學者所謂的「社會資本」。
擁有社會資本的國家,就擁有致富的實力,沒有社會資本就注定貧窮。社會資本是個非零即壹的變數,國家不是擁有它,就是缺乏它。
合作能力表現在人民是否願意合作,而人民願意合作的基礎是:對國家、政府的信任,及人民之間的彼此信任;國家是否能以法統治,人民是否有法律權利、政治權利和人身安全的保障;國家是否有組織行政管理機構、學校等的能力,抑或是貪污盛行,人民怨聲載道。
倘若國家與人民不能合作,或人民之間不能合作,倘若社會上無法建立互信的基礎,倘若假藥、假酒、假米盛行,倘若人們不能使用信用卡甚至不信任支票、倘若一個社會不能建立一個合作的機制,那麼致富的道路就比較遙遠了。
那麼,合作的機制依靠甚麼建立?一是法治,二是人權,三是民主。只有由人民選出的具公信力的政府,才能鞏固社會的合作機制。
願香港原有的良好合作機制,不會在政府與市民互不信任之下逐漸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