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回歸,港元保持了其法定地位,五十年不變。至於人民幣,隨着自由行的開放,以及更緊密經貿安排(CEPA)的落實,接受人民幣付帳的商戶及企業與日俱增,人民幣在港廣泛使用,也是眼前現實。有經濟學者相信,人民幣將漸漸接近、甚至取代美元,成為本港最主要外幣,但若說人民幣將取代港幣的地位,相信目前來說還是「有點誇大」。
美元是香港最主要的外幣,從企業層面而言,大部份出口定單,都以美元結算。從本土經濟而言,除遊客外,本地人則少以美元去購物消費,但美元存款卻佔整體存款逾3成,據金管局公布最新數字,香港共有35093.5億元存款,美元佔11154.5億元。
滙豐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師梁兆基接受本報訪問時說:「隨着中港經濟活動日益頻繁,兩地經濟更加融合,人民幣在香港的使用情況,相信也會繼續上升,……人民幣會慢慢成為本港主要外幣,就像美元一樣。」不過,港元作為本地經濟活動最重要媒介的地位,在可見的將來都不會被人民幣取代。
他說,落實CEPA和自由行後,本港愈來愈多商戶接受人民幣付款,雖然有商戶以1兌1的滙率作為賣點,使人民幣付款更具吸引力,惟銀行的人民幣存款,不可用作貸款,故人民幣在經濟活動所扮演的角色,只限於「第一層」的經濟活動,而不能產生乘數效應(multiplyingeffect),推動經濟活動。
此外,他說人民幣並非自由兌換的貨幣,持有人民幣存在兌換風險,故人民幣要取代港元,仍有待人民幣自由兌換,並且被相信會繼續自由兌換後,才有足夠力量。因此,人民幣在香港經濟中,只能擔當一種重要外幣的角色,梁氏說,要「人民幣取代港幣,這可能有點誇大。要港元完全被取代,沒有地位……即使實行,最少也是20至30年後的事」。
但梁兆基同意,隨着中國經濟發展,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會繼續提升,甚至在數十年之後,可以與美元看齊,屆時人民幣在香港的商業及消費活動,都成為重要的交易媒介,香港便可能走向雙幣制,甚至在一國的前提下,由人民幣淘汰港元,但這絕非這數十年間會發生的事。
最重要的是,基本法列明港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定貨幣,故在未來一段日子,現有的「金牛」、「大牛」、「紅衫魚」和「花蟹」,還要繼續背負其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