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平敗壞公務員傳統

王永平敗壞公務員傳統

鄭經翰

自從董建華連任以來,實施所謂高官問責制,公務員過去長期恪守的政治中立優良傳統便受到連番重大衝擊,不但惹起社會各界爭議,更在公務員系統內部造成困擾,嚴重打擊公務員,尤其是負責執行政府政策的高級公務員的士氣。
可是,身為十八萬公務員之首的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不僅未能針砭時弊,堅持原則,重申公務員政治中立政策,穩定公務員隊伍;反而在有關問題上含糊其詞,甚至曲解公務員政治中立原則之原意。過去已有前任保安局常任秘書長湯顯明在推銷二十三條立法時大放厥詞;最近亦有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余志穩被迫披甲上陣,為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在處理平機會風波上的曖昧角色解畫;更有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不務正業,假借給青年的信之名,塞進政治私貨,大肆貶抑民選政制的公信力,為特區政府拒絕加快政制改革步伐搖旗吶喊。
當然,絕大部份安份守己的公務員都選擇明哲保身,只能以消極態度抗拒為問責司長或局長政治效命,不管誰是誰非,環境運輸及工務局(環境)常任秘書長劉吳惠蘭寧願降職署長,也不肯就範就是最顯著的例子。可見在目前有關政策含糊不清的情況下,公務員體系根本就是各行其是,亂作一團。

身份不明角色衝突
歸根究柢,就是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嚴重失職,關鍵的原因,全因王永平身份不明、角色衝突。時而是公務員之首、時而是問責局局長,以致說話經常前後矛盾不一、反覆無常,人們根本不知道他是站在公務員還是以董建華為首的特區政府立場說話,可謂名副其實裏外不是人,兩面不討好。
眾所周知,董建華連任時推出高官問責制,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被納入問責制時,曾經受到公務員和立法會大力反對,質疑王永平一身侍二主,必然會出現角色衝突的問題。最後董建華承諾為了確保按照《基本法》保障公務員的權益,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一職必定由公務員出任,而王永平在任內如覺政策有違原則,可隨時重返公務員隊伍,爭議才擱置下來。
可是一年實踐下來,身兼公務員之首和問責局局長的王永平,不但在處理公務員薪酬調整的問題上身份尷尬、左右為難,在維護公務員政治中立傳統的政策上也進退失據。期間他更選擇退休脫離公務員隊伍,違背了設計問責制原有的承諾,理應辭職,由特首另作安排;因為他已經不勝其任,無法統領和駕馭十八萬的公務員隊伍了。
最近,王永平為政治中立原則辯解時,強調公務員政治中立之同時,必須效忠特區政府,自然也要愛國愛港,其例舉例證,實不值一駁。不僅余志穩要為何志平在立法會上面對政治壓力,更要見招拆招、砌詞造說,為政府處理平機會風波的政策政治解說,哪還有甚麼政治中立可言?而湯顯明在推銷二十三條立法時的政治出位表現,不但備受社會大眾質疑,更有人公開要求他承擔政治責任,至少李鵬飛和我便曾直斥其非,要求湯顯明辭職。可見王永平不但詞窮理屈,更無視事實。說穿了他不過是身不由己,必須按照以董建華為首的特區政府的既定政策辦事,而後者又不能不緊跟中央,唯領導人之言論馬首是瞻而已。
然而,在公務員職務的調動上,王永平卻仍然一手抓緊,寸步不放,連其他問責局局長也莫之奈何。須知道,王永平退休後,已非公務員,純屬問責局長,理應與其他問責官員平起平坐。如今死抓權力不放,完全不讓其他同僚參與調配下屬的工作,於理不合,破壞問責制的遊戲規則。

破壞原有管治制度
香港過去能夠成功發展,全賴健全的制度,一切依章辦事。董建華巧立名目建立問責制,既破壞原來行之有效的管治制度和公務員優良傳統,如今連自己訂定的遊戲規則也不遵守,任由王永平胡作妄為,人治至此,完全罔顧規章制度,又怎能不搞亂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