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洵瑜報道】本港去年感染副傷寒的人數較以往大幅上升,去年一月至十一月已有五十五宗呈報個案,較前年全年只有二十一宗上升逾一倍半,更是過去四十多年有紀錄以來最高數目,患者中逾九成在本地染病;醫學界認為,副傷寒在港一向維持低病發水平,當局應關注上升趨勢。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表示,副傷寒在落後地區因食水不潔致病機會較高,本港食水衞生過去數十年來已大大改善,過去個案數目不多。
他認為,去年個案增幅程度值得關注,尤其當中有大部份患者在本地染病,當局應留意病發趨勢及原因。
副傷寒由副傷寒沙門氏菌引致,進食未熟食物及被此病菌污染的食物會病發,如沙律等生食食品,或患者在處理食物前沒有洗手,病菌經由食物散播,約有百分之二至五的病人,在康復後仍會長期帶菌。
雖然副傷寒的病徵初期與感冒相似,都是發燒、肌肉痛,部份會腹瀉或嘔吐,故此,早期較難確診,但副傷寒患者會持續發燒一、兩周以上,這與流感有明顯的分別,部份患者更會出疹,如不及時以抗生素治療,則有機會出現腸流血及腸穿孔併發病,嚴重者會死亡。
根據衞生署傳染病呈報數字,截至去年十一月已有五十五宗個案,較前年全年二十一宗上升百分之一百六十,並打破自一九五七年衞生署有副傷寒呈報紀錄以來最高數目,次高在一九六二年錄得,當年有五十四宗。
去年五十多名患者包括三十三名男性及二十二名女性,年齡介乎一至七十三歲不等,六成患者年齡為二十至三十九歲,患者全部康復,並無死亡個案。
衞生署發言人又表示,去年逾九成的患者是在本地染病,只有一人在中國感染及兩人在印度染病。
該署解釋,個案上升主要由於去年六、七月的個案較以往為多,單月數字罕有突破雙位數字,分別有十一宗及十三宗,但調查後無發現明顯病媒或特定群組爆發引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