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克萊蒙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主任 湯本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三年一月二十日回答記者時指出:「美國對於陳水扁總統的和平公投條文,還在研究中,也要看中國大陸的回應。」這兩點意見,激起新一波反響。原以為美國已經默認,能在美護航下,順利通過公投的評論立即退潮。
美國將如何判斷決策?中國大陸會發出甚麼聲音?「和平公投」是否仍會引發戰爭危機?一切都在未知中,美中台之間,為兩岸較量產生的危機,形勢比任何時候都要嚴峻。
中國大陸趁過春節,顯然想後發制人。據悉,北京各重要決策人物春節也不休息,緊張工作。美中台三方出現了互相看對方出牌的緊張氣氛。扁政府主要在等美國正式表態也看大陸,而美國則在等待中國大陸的表態反應。中國大陸兩邊都看,但目前主要還是盯住美國。
對公投題目的邏輯性和必要性的爭論也紛紛出籠。一位美國華人參政領袖批評道:「陳水扁鼓吹台獨在先,背叛中華民國在先,刺激了中國大陸反台獨軍事行動的準備,卻反過來不認帳,割斷因果關係,否認自己台獨言行之因,還將此因造成台海緊張,中共加強軍備的『果』,偷樑換柱,變成『因』,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轉而用人民的巨款向美國購買武器和軍備。沒有台獨,中共的飛彈都是廢彈。」
也有一種觀點則認為:美國明知不管。美國的決策高層,一直對於兩國論,一邊一國等背離一個中國政策的言行,都裝聾作啞。明知不管是會釀成大禍的。也許,美國注重了與台灣價值觀的認同,而忽略了中國大陸民族主義高漲並不僅僅是官方的事。當台灣政府遇到麻煩時,美國出面,很公平地說話:「雙方都不能改變海峽兩邊的現狀」。但事實上,這是在幫台灣的忙,台灣應該感謝美國傾向台灣,美國將會幫助台灣防禦戰爭。
不過,研判導致決策,決策來自研判。決策實施,在於集團利益、戰略實力、戰略需求以及戰略博弈。對此公投題目,主張建設導彈防禦系統的美國軍工產業將會支持;主張亞太安定的美國商界及親美商的多數美國中國問題專家會反對。各自出於自己的基本利益的研判來決定自己的態度取向。
而鮑威爾的兩點意見,仍可能得出「公投不宜」的結論,不僅是為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也是為了真正維持海峽和亞太地區和平的現狀。雖然,和平只是兩次戰爭的間歇,但拉長這個間歇的時間,也是溫和的鴿派鮑威爾的神聖使命。至少,在他任期,他絕不願看到戰爭在亞太地區發生。
春節過後,對陳水扁公投題目談話反應,大陸立場極可能高調堅決反對,仍會與美國斡旋,讓美國施加壓力。現在繼續觀察,按兵不動,同時籌劃下一步各種可能性政策的行動,作最後決策。當中國大陸認為局勢險惡時,非理性的「武力攻台」的決策也就可能出現。
不能忽略美中最重要的決策動力之一,也來自伊拉克戰況。在台灣公投問題上,如果伊拉克戰爭愈來愈糟糕,中國大陸軍方將迫使高層領導人對台灣態度愈來愈強硬。同樣,美國對待中國大陸及台灣的態度立場,將受影響於伊拉克戰爭狀況。如果伊戰愈是順利,美國對北韓及中國大陸的態度將愈是強硬;如果伊戰愈是糟糕,抑制台灣的態度將愈是強硬。目前伊拉克戰場現實是:美軍共死亡500人,輕重傷10,000多人,因戰爭壓力而死亡人數的比率也升高,軍中出現憂鬱症現象,其中自殺的人數達到27人。
雖然,劍拔弩張的時刻還未到來,但有三項信息,已經把衝突前的氣氛緊張度再提升幾度:中國大陸空前高調抗議日本軍艦對香港保釣船的襲擊;大陸故意公開表示中朝溝通互信「誠懇」;二○○四年一月二十日,布殊總統在國情咨文嚴詞批判警告北韓。這不叫打狗看主人,這叫做罵狗讓主人聽,中國大陸手中北韓牌的博弈作用,因為伊拉克「趨向穩定」而日益薄弱?
更何況,捍衞自由民主是美國的傳統。
然而,美國不是一黨制,堅決反對伊戰的民主黨總統參選人以及回應國情咨文的民主黨領袖南西.波洛西,身為眾院情報委員會負責成員,她的耳朵便能聽到南韓美軍向北方邁進的腳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