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每當有大型國際會議如世貿組織會議、世界經濟論壇或G7峯會,總有大批反全球化組織及人士到舉辦會議的城市示威,甚至造成激烈的衝突場面及破壞。最近幾天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峯會也不能幸免,同樣有大批反全球化人士湧到瑞士示威抗議,只是規模比西雅圖的大示威小一點而已。
我們認為,有組織透過集體行動、透過抗議行動要求各國政府注視全球化帶來的各種問題包括貧富懸殊、污染等無疑有它的正面意義的,但是關注全球化產生的問題絕不等於要否定全球化,更不意味世界該走回頭路、該回到閉關鎖國的境地,不然落後國家、貧窮國家只有更難脫貧、更難擺脫停滯不前的困境。
過去四、五十年的歷史經驗充份說明,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對發達國家固然有好處,但對落後國家及地區、對貧窮國家及地區的好處更大;東亞地區就是最佳的例子。南韓、台灣、新加坡、香港固然乘着全球化的巨浪成為發達經濟體系,馬來西亞、泰國以至印尼等也擺脫了長期的貧困。成為新興工業國。當然,最大的奇迹還在中國及印度這兩個人口大國。
中國和印度是區內較遲擁抱全球化的國家。但經過十多二十年的發展、經過十多二十年跟全球經濟接軌,今天中國及印度已成了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兩個國家的經濟都得到持續的發展,兩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顯著改善。試想想,若果沒有全球化的動力,中國會成為「世界工廠」嗎?印度會成為電腦軟件開發中心嗎?
毫無疑問,仍有不少國家及地區未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受惠;毫無疑問,全球化的發展仍有不少障礙,例如發達國家包括美國實行的巨額農業補貼就令很多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無法享受全球化的好處。然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不是阻慢全球化的進展、更不是否定全球一體化的進程,而是要掃除全球化的障礙、而是要把各種貿易壁壘或人為障礙除去。因此,反全球化組織及人士該做的是向發達國家的政府施壓、是向美國、歐盟、日本等最發達的國家施壓,促使他們撤除不利第三世界國家、貧窮國家的貿易障礙,例如取消本國的農業補貼,讓窮國的農產品可以公平及自由的跟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在市場上競爭。我們認為這樣的做法雖然比不上在西雅圖、日內瓦示威那樣矚目,可對貧窮國家的幫助卻最大、最實際。
(圖)大批「反全球化」人士日前在瑞士示威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