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萬國寶通(Citicorp)與Travellers合併成為全美最大金融服務集團──花旗集團(Citigroup)之後,其強大實力在國際金融市場所發揮之能耐,不但令同業既羨慕且嫉忌,同時掀起同業之間爭相仿效,明知不自我壯大,難與爭鋒之餘,更隨時是被吞併對象。
遠的不說,瞧瞧近期美國排名前列的大銀行正動作多多,加快合併或搜捕獵物,早前有美銀(BankofAmerica)斥資470億美元收購FleetBostonFinancial,上周又有摩根大通鯨吞BankOne,兩者與Citigroup正是三雄鼎立。表面看來,銀行同業之間進行併購活動不外自我壯大、圖爭奪市場──因受資本?信貸比率條例限制,擴大資本後可做多點巨無霸企業信貸生意;削減成本──網絡拓大之同時可減低固定成本開支,另外信貸評級提升有助發債成本下降等好處,但人們卻不應忽略歐洲銀行集團的部署。
甚麼環球化、金融一體化,已令強者愈強,企業包括金融集團若不登上「超聯」(superleague)之列,便只有等「運到」。美國銀行業行動已是司馬昭之心,再看看日本銀行業雖歷盡滄桑,但在變革中不是已餘下四大(論資產瑞穗更是全球最大銀行);反觀歐洲銀行相比之下仍有愈玩愈縮之嫌,歐洲一體化、單一貨幣,在競爭激烈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作用何在?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