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起示範作用 令同區舊樓參與計劃<br>市建局花80萬修中環唐樓

望起示範作用 令同區舊樓參與計劃
市建局花80萬修中環唐樓

【本報訊】市區重建局斥資八十萬元,復修中環結志街一幢舊樓,工程完成後樓宇煥然一新,希望可對同區舊樓產生示範作用,令有關法團參與計劃。有學者認為,參與復修計劃舊樓的租值可望提高,對同區舊樓帶來壓力。
市建局進行復修工程的舊樓,位處中環結志街二十七號A,與二十七號相連,樓高五層的單位是一梯兩伙唐樓式住宅。復修後的舊樓煥然一新,相反隔鄰二十七號單位仍然殘舊不堪。

重新粉飾外牆
市建局樓宇復修統籌李敬志解釋,前土地發展公司十年前向單位業權人,連租約購入二十七號A全幢五個單位。市建局接手後去年展開復修工程,曾建議二十七號單位業主參與復修計劃,無奈有業主不願清拆僭建物,最終談不攏。
李敬志指出,復修工程包括重新粉飾外牆、維修脫落石屎、更換食水喉及電線、重裝公眾窗戶、重鋪天台防漏及隔熱層、重鋪公眾樓梯等。最近更重新裝修五樓約五百呎的退租單位,市建局希望此計劃能起示範作用,給有意參與該局推出自願樓宇復修計劃的樓宇法團參考。

解決無錢復修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助理教授姚松炎參觀復修單位後表示,復修後煥然一新的樓宇,對同區殘舊同類樓宇會產生示範作用。他認為,財團可與舊樓業主達成協議,透過將舊樓資產化或股份化方式,使出資復修的財團日後可分享復修帶來的得益,以解決舊樓業主無錢復修的困難。
中環一生物業(香港)有限公司負責人伍振機指出,該區接近四十年樓齡賣買成交數字不多,復修後未必有助脫手出售,關鍵在於銀行多不願意為樓齡逾三十年的舊樓提供按揭借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