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人爭取落實普選已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議題。美國《華盛頓時報》昨日發表社論,直指早前內地「護法」蕭蔚雲對普選的言論,可能引致本港出現社會危機,並認為要透過國際施加壓力才會令中國走向開放,美國及其他國家的政府有權就香港民主發展表達關注。 記者:何文雯
該篇題為《香港普選》的社論開宗明義指出,中國領導人處理香港事務上正遇到「很大麻煩」(bigtrouble),港人擔心本身的權利受到侵蝕,過去一年來透過多次的街頭示威行動,要求全民普選及落實港人治港,北京最終要決定究竟是收緊抑或是放寬對香港的控制。
社論指出,由中央欽點的特首董建華得不到香港市民的信任,過去多次遊行及五十萬港人上街的其中一訴求,就是要求董建華下台,卻因董建華得到中共政權的撐腰,可以在社會一片倒董聲中避過下台的命運;港人因對政府沒有任何話事權而感到受挫,現要求在○七年以一人一票選出自己的領袖。
不過,該報指北京已表明不會容許本港這麼快落實民主,早前訪港的內地法律專家蕭蔚雲更表示落實普選可以是二○四幾年,卻絕不是○七年,這番言論可能引發香港潛在的社會危機,因為民意受挫的港人沒有耐性等待四十年,才能爭取到自由。
該報認為,八九年天安門鎮壓後,中國加入世貿、奪得○八年奧運主辦權,但中國違反人權和宗教迫害的情況並無改善;若沒有國際壓力,中國不會走向開放。中國已躍身成為世界第四大貿易國,與西方社會聯繫日漸緊密的同時,美國及其他國家的政府應向香港有違民主潮流的發展表達關注。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統籌員王家英指出,中國雖然多次重申本港政制發展問題是中國內部事務,不容外國勢力介入,但國際利益實際上會發揮一定作用。他又認為,蕭蔚雲的言論反映的是最保守的看法,港人要求的○七年普選則是最樂觀的進程,之間還有很大的妥協空間。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也認為,國際社會對香港政制發展的影響力,視乎中國新領導班子如何看待自己在國際舞台的定位;即使中國堅持這是內部事務,但實際上不能排除當中涉及的國際因素,例如《中英聯合聲明》以及外國在香港的經濟利益,中央一定程度會考慮國際社會的取態。
此外,民協十多名成員於年初二到中環政府總部請願,要求盡快普選特首。請願人士戴起「白髮、白鬚」,打扮成財神和老公公、老婆婆,諷刺政府不願推動民主發展。
民協深水埗區議會副主席梁欐批評,若要到二○四七年才有普選,這一代的港人等到七老八十,也沒有機會一人一票投票選出行政長官。示威人士在政府總部遞交請願信和「民主大利」揮春後和平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