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看奶媽的黑色褲子,那像是一塊黑布做的,簡直像極薄的皮革。長大後,才知道那是眾人所叫的黑膠綢。
這個名字不是很優雅,它的原名薯莨紗也不很好聽。最正確的叫法,應該是香雲紗。
四五十年代,這種最適宜夏天穿的布料流行於嶺南一帶,後來風氣也影響南洋。其實它擁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真絲中的極品,早在明朝已大量生產和出口。
香雲紗首先從上等的蠶絲織成布料,再由廣東特有的天然植物「薯莨」液汁加以逐層塗染浸泡,反覆在烈日下暴曬三十餘次,再以塘泥覆蓋,洗滌後攤露,拉幅再整裝出來。
也分厚薄兩種,前者給人一種僵硬如皮的感覺,但很柔軟;後者輕飄飄,似乎可以被風吹去。拉開來向太陽照去,就知道兩者都很透氣,穿起來非常清涼。
從前的女傭都以得到香雲紗而感驕傲。一條褲子穿個十多年,愈洗愈光滑漂亮。當然也有壽終正寢的一天,那是把褐色的底部也洗了出來。當年的人覺得殘舊,現在看來,非褪色的牛仔褲可比,脫俗得很。
曾經一度,法國有設計家「發現」了香雲紗,驚為天人,大量購買,回去製成一件數萬元的時裝。
在國貨公司偶爾可以找到現成的製品,做成功夫裝給男人穿,但是香雲紗很奇怪,一不合身,着起來就像個流氓,非訂做不可。
我到夏天,或者去熱帶旅行時,最愛穿香雲紗做的衣褲。自己洗滌也無妨,用個衣架掛起來,第二天挺挺直直,看了就高興,穿起來舒服到極點。
替我做這些衣服的是廣州市中山三路中華廣場中的一家叫「西兮」的店舖,領部配上一顆古董銀鈕的設計,友人看了都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