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匯制不會造成貿易不公

聯匯制不會造成貿易不公

布殊政府經常以自由市場為口號,推銷保護主義的政策。例如,美國財長斯諾最近促請中國政府實施「靈活及市場主導的滙率」。人民幣目前以8.28滙價與美元掛鈎。推行浮動滙率制有相當堅實的經濟學理據,但華府此舉顯然是出於政治目的,希望迫使人民幣升值,削弱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具體而言,華府可能贊同參議院共和黨LindsayGraham和民主黨CharlesSchumer等人的聯名提案。該議案列明,若中國在六個月內不讓人民幣自由浮動,美國將向所有中國進口產品加徵27.5%的關稅。

卡托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GeraldP.O'DriscollJr.

為免觸犯世貿組織就限額及關稅的規定──較早前進口鋼材關稅的爭議是現成的教訓──華府嘗試以貨幣保護主義討好產業界。所謂貨幣保護主義,是指政府藉操控名義滙率,在貿易或國際收支方面謀取利益。
布殊政府希望中國改變實施已久的聯繫滙率制度,使美元兌人民幣的名義滙率下降,從而提高美國產品的競爭力。不過,惟有美元的實質滙率下降,此政策才能見效。假如中國廠商因應名義滙率的改變而調整貨價,美元貶值的效果只會曇花一現。不過,此舉可以讓議員向產業界誇耀「政績」。

禍首應為外滙管制
其實,問題不在於人民幣的聯繫滙率。很多國家的貨幣都與美元掛鈎,或將其經濟「美元化」,但美國未有指摘它們進行不公平競爭。經濟學家或支持浮動滙率,或贊成固定滙率;可是多數學者都認同,實施全面固定或全面浮動滙率,總比移動掛鈎及「操控浮動」有效。所謂操控浮動,即中央銀行藉入市干預滙價,以推行貨幣保護主義。
中國實施外滙管制,資金不能自由進出,這一點應予批評。中國政府正是基於外滙管制才得以推行貨幣保護主義,人民幣掛鈎並非關鍵所在。
香港是中國轄下的特別行政區,有本身的貨幣、法律制度及關稅政策,港元亦與美元掛鈎。香港金融管理局致力確保港元兌美元滙價不高於7.8(實際上則容許有1%的升值彈性)。然而,布殊政府從來不曾大發雷霆,要香港取消聯繫滙率。

香港並沒有實施外滙管制,資金可以像貨物一樣自由進出。中國若撤銷外滙管制,其金融管理機構須應付人民幣的市場壓力。屆時可能要調整掛鈎水平,或乾脆讓人民幣自由浮動。
若這情況出現,美國的保護主義陣營再不能聲稱中國以貨幣貶值營造出口競爭力;而中國央行也毋須再大量購入美國債券以維持滙率水平。
據經濟學家DavidHale估計,過去十八個月內,中國和香港的金管局購入接近一千億美元的美國國庫債券(包括抵押擔保債券),從而促使美元升值。
中國目前並未有足夠條件撤銷外滙管制。單是四間主要國營銀行的呆壞帳,就高達三千至四千億元。處理這些貸款,將迫使國營企業改革業務,裁撤冗員。國營企業既是上述銀行的主要貸款人,也仍然聘用超過三分二的勞動人口。一旦推行急速改革,大量工人下崗,或導致社會不穩,甚至浮現政治危機。
布殊政府並不希望中國出現危機,故此不會在實質經濟議題上施壓。敦促人民幣脫鈎,只是應付國內選舉的政府口術,並非嚴肅的國際政策。中國在加入世貿時承諾開放金融市場,目前大體上仍信守諾言。將來資金可更自由進出,屆時中國政府可決定調整或取消聯滙。

保持開放投資環境
香港的經驗證明,金管機構放棄管制資金進出,仍有能力維持聯滙。在聯滙制度下,本地貨幣供應隨外滙儲備而浮動,金管機構因而不能確保本地價格穩定。以香港為例,通縮已持續近五年;但正因為其經濟彈性較高,香港通縮的影響較其他地區輕微。
但長遠而言,中國不一定採納香港的模式。也許人民幣經過一兩次調整掛鈎滙價後,將可以自由浮動。屆時當局便需要從自由浮動和操控浮動中作出選擇。
保持開放的貿易及投資環境,對中美兩國國民都有好處。中國政府應逐步撤銷所有保護政策,而布殊總統也應該展示領導風範,不再在貨幣及其他方面擴展美國的保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