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等病房 - 陶傑

頭等病房 - 陶傑

自從女藝人之死,「養和醫院頭等病房」,開始對外曝光,像中南海一樣,充滿神秘感和高貴感,成為萬民窺探的八卦聖地。
養和醫院頭等病房,連醫藥費一天消費可高達十餘萬,可謂真正的「香港大酒店」。雖然缺乏一個游泳池、一個室內「直咕時」以及一個小酒吧,必須承認,生為香港人,如果誕生在木屋區,絕不是羞恥,從木屋和徙置區開始,經過天台學校、遊樂場舞台或觀塘的紡織工廠,一級級向上攀登,最後一站如果是養和醫院的頭等病房,如此經歷,比CV上最後一項成就是董建華頒授的大紫荊勳章更加輝煌。
因此養和醫院頭等病房是一個香港人一生事業名譽的最高潮。不僅他本人因具有最後的巨大消費力而馳名全港,而且也隨時會惠澤他的親友——這個病房裏的病人,由於非富則貴,隨時吸引狗仔隊和娛樂記者長年埋伏,因此當你的親友來探望垂死的你,一一走進養和醫院的大門,毫無例外地人人戴着墨鏡,一身全黑的Gucci,半掩着臉孔(不必擔心,一個跑慣江湖的人自然有辦法在半掩臉作保護私隱狀之餘,同時確保讀者和觀眾認得出自己),有如出席康城電影節開幕之夜,在那一刻人人都成為城中至紅的VIP。

因此,香港真正的「星光大道」,其實就是養和醫院大堂門外的五呎行人路外加兩呎馬路旁的面積。住得起養和醫院頭等病房的人,不露面而有錢,病房的租金,由自己繳付,但就像一隻藍籌股,這間病房的主人絕對有能力向走過星光大道上來探病的親友們一一派發股息。
經歷過這金碧富麗的一站,然後就是一個小小的反高潮。畢竟,香港殯儀館的三號靈堂無論擺放多少朵白玫瑰,也像馬會的公眾棚,因為租金統一,未能如養和醫院頭等病房顯示用家的地位和身份,此一配套的不足,希望有關人士會跟進。
許多億萬富豪躺在這裏驗過身、做完手術後休養過,而且,在一些藝人彌留的最後一夜,這個病房發生過甚麼事——有多少人在那小小的會客室裏猜過枚、唱過K、鋤過大D、高聲說過粗口,在下半夜又齊集在另一個豪華房滿臉哀戚地哽咽會見記者,成為香港開埠以來繼「李小龍最後一夜是怎樣死的」之後的另一個傳奇。
因此,為加強醫院的護士阿嬸的光榮感,提高病房的市場價格承托力、香港人的凝聚力,特區政府應該把養和醫院頭等病房向聯合國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