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健
政改之戰,格局已明。董建華靠邊站,特區政府無所作為。港人與中央政府直接進行談判。對港人來說,這將是一場極其艱巨的談判。在這場談判中,我們應緊記三件事。
第一,中央立場並非永遠不變。
在策略上,我們可以說蕭蔚雲等人的言論並不代表中央,以保留迴旋的餘地。但在分析上,我們切勿自欺欺人,蕭蔚雲等人的言論當然是代表中央,言論內容細節不一定全部是中央立場,但其原則與思路肯定與中央一致,而他們以這種言論來衝擊香港,事先必定已得到中央首肯。
那為甚麼中央領導人不親自發表有關言論呢?這表示他們也想保留談判的迴旋餘地。一些慣於盲目追隨中央的人把中央的立場奉為聖旨,但事實上中央的立場從來不是一成不變。在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的起草過程中,中央的立場就改變過,否則何須談判這麼久,出現這麼多不同版本的草稿。
港人與中央政府談判,首先要記住的是,不要被兇猛的言論嚇倒。我們要敢於堅持己見,據理力爭。
第二,香港民主化是國家利益所在。
民主派爭取民主時,習慣以港人意願為主要理據。對於中央來說,這些理據意義不大,現在已經有人說,實際情況不但要看香港的,也要看內地的。你說香港人支持民主,但內地人民不一定支持。七百萬相對於十三億,不是一個零頭嗎?
若果我們說香港政改應該是香港市民自己決定的事,又會有人說誰容許香港完全自治?政改主導權是在中央,而不在香港。
中共制訂政策並非以民意為本,而是以其所理解的人民長遠利益為本。當然這種理解無非是避免向人民直接交代,但與中央談判,便要說他們明白的語言。港人民意如何如何,他們不會明白,亦不會重視。
香港民主化是國家利益所在,因為如果在這個特別行政區內能探索出一條政治民主化的路,整個中國也有希望。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鄧小平當年先讓一些沿海城市建設特區,搞特殊政策,後來又容許香港特區把整個資本主義制度保存,就是掌握在邊緣地區作新嘗試吸取經驗,摸着石頭過河的策略。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經驗證明,這個策略是對頭的、富有戰略智慧。
現在有些人對香港民主化怕得要死,是缺乏當年鄧小平的智慧和勇氣,不明白國家利益何在。
第三,對於香港內部的一些荒謬言論,應予嚴厲批評。
中央對香港不了解,其歷史背景與港人差異大,對政改問題看法有分別不足為奇。但香港內部一些人的言論實令人驚訝:把民主政治等同福利社會(世界上最亂派福利的國家都是不民主的國家)、把民主政治與搞獨立掛鈎、把民主政治與外國勢力滲透掛鈎……請這些人認真的想想,過去六年半的黑暗管治日子是民主政治帶來的嗎?有這些人擾亂中央的視聽,我們與中央的談判會特別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