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 年 - 陶傑

過 年 - 陶傑

農曆新年,大陸上不知甚麼時候起改口變成「春節」。廉價民工趕火車回鄉過年,大陸叫做「春運」,也就是「春節交通運輸」。叫做「春節」,新年的感覺少了,叫做「春運」,連人的價值也沒有了。
農曆新年是中國最令人心感念的節日,農業社會的生活節奏是那麼地久天長地緩慢,中國人過年,本來過得特別長,在漫長的節日中,才可以細微地感受一個小農社會倫理的親愛和天地的恩情。
二十四夜,送灶君上天,用青菜和豆腐燒熟,卷成銀包,再用赤豆飯點上香燭拜祭。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連過年也有賄賂貪污的本能,想灶君多說幾句好話。
然後是「年廿八,洗邋遢」,寫春聯、貼門神、包餃子、做臘八粥,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的牆壁,擺好祭品,把小孩都叫到身邊來,一起守歲。

但農業社會的痕跡在時間中漸漸地淘洗着,時間感不再緩慢了。西方工業文明硬迫着中國社會把一切都FastForward——例如,當家家都用煤氣和石油氣,買了中電或煤氣公司的股票,就不會想到年底再謝灶君。不准放鞭炮,社會中也沒有足夠的文學人才製作對仗美妙的春聯。舉目看看這個城市四周用機器印出來的所謂春聯:「大展鴻圖旺四海,如意吉祥濡香江」,貼在半山豪宅大廈的大堂?沒有平仄,不知道甚麼叫對偶,胡亂拼湊十四個字也就混過去。
從前的小孩,還在年初一穿上佛衫,頭戴神像,在宅院裏的鞭炮聲中跳舞,名為「跳財神」。家庭的結構改變了,沒有胡同、沒有弄里、沒有了天井和天台,居住的環境縮成三百呎,電子科技的衝擊,不一定「國將不國」,至少是中國的新年,早已「年將不年」。
還說一直鬧到正月十五的元宵呢。就像國共兩黨互指對方是「偽政權」一樣,二十一世紀的農曆新年,也越來越像一種「偽新年」。中國人再也守不住自己的傳統,太平洋的巨浪在衝蝕着東方古老的涯岸,他們只好寄望着明天,有懸浮鐵路,家家有小汽車,人人有一套在三十六層樓上的住宅。但即使到了那一天,過年會是怎樣的呢?
一場瑞雪,落在深深的庭院,庭院關在一道大宅門裏,門鎖上了,只剩下一雙獅猊怒目鐵銹剝蝕的門環,門前的大樹,又悄悄地增了一圈年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