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年宵花市人頭湧湧,香港人暫且放下經濟陰影盡情消費,但有心人卻始終牽掛弱勢社群,年近七十歲的林昭球逛維園年宵時看到專為國內山區兒童籌款辦學的川彥社在募捐,心念一動便捐了十多萬元,讓山區兒童有機會上學,「教育下一代好重要,做人唔係有塊田食得飽就得。」 記者:呂焯均、羅偉光
一般人逛年宵辦年貨買年花頂多花費數千元,林昭球逛一趟年宵卻一擲十多萬元。○一年他在維園年宵看到川彥社的籌款攤位,旋即決定捐出十多萬元,幾年來他已捐款約三十萬元予川彥社,大約可資助興建三間學校,讓五百多名兒童就學,他計劃本年再捐十多萬元在貴州及雲南建新學校。川彥社主席何永康透露,林昭球是該社其中一名最大個人捐款者,捐款金額差不多佔總善款一半。
林昭球自言小時求學艱苦,抗戰時期母親為供書教學不惜冒險在中山及澳門做水貨客,「當時好辛苦先籌到錢交學費,我好明白冇錢交學費嘅無奈心情。」戰後林昭球舉家遷居香港,父親開了間小士多養家,「日頭看舖,晚黑讀夜校,嗰時人人都好上進,冇諗過唔讀書。」
中學畢業後林昭球考入政府做文員,幾年後卻毅然放棄鐵飯碗赴澳洲讀大學,他堅持升學,是因為母親希望他學業有成,而他捐錢也是為了母親,「幾年前先母過身,我想做點事紀念佢,佢咁重視教育,所以我決定捐錢畀國內兒童,教育下一代好重要,做人唔係有塊田食得飽就得。」
林昭球以往是中電行政人員,他說退休後生活簡單,因此可全情投入做善事,是苗圃行動的名譽理事,多年來共捐款約三十萬元在國內辦學,而他對捐錢辦學要求甚嚴,川彥社外地聯絡組組長陸達強說:「林伯唔係捐完錢就算,要了解點樣起一間新學校最具成本效益。」
林昭球則說,捐款予川彥社,是因為它規模細,而且成員全屬義工,故甚難籌款,「咁熱心又籌唔到錢,失敗感好大㗎。」川彥社成立十年,共籌得二百萬元興建近三十間學校,資助逾五千五百名兒童就學。
林昭球有兩大遺憾,一是因健康問題不便到國內視察,另一是十六歲的兒子對此沒有興趣,「希望佢可以跟上去大陸睇睇,不過佢唔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