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創業板弱勢暫難改變

陸叔理財:創業板弱勢暫難改變

羊年即將過去,在此謹祝各投資者猴年「股運亨通」、「萬事如意」。雖然過去一年是股市大豐收的一年,但相對而言,創業板股不論在升幅、交投,以及集資額都還遜於主板,這是否代表創業板已遭市場遺忘?而來年創業板股份又會否收復去年的失地,給予投資者另類的選擇呢?

回顧羊年在創業板掛牌上市的公司共有127家,當中一些具中資背景的企業,本身本具上主板的條件,只是礙於本地主板上市規例及國內對企業來港上主板的要求的規限(資產淨額達4億元),所以才轉戰至創業板。舉例說,上兩周才上市的天津天聯(8290)最近年度純利約2000多萬,去年年中上市的玖源農業(8042),亦有3000多萬的盈利。這反應中創業板當中不乏盈利能力強的公司,甚至比主板中四五線股份的業績還佳。

基金不願沾手
雖然如此,由於創業板本身有些結構性問題無法解決,因而導致不少股份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況,預計這個情況若於短期內得不到改善,則創業板股份的投資價值大大降低。
第一就是創業板的定位問題。創業板起初出現的目的,是給予一些未有資格上主板的企業一個集資的渠道。可惜當時監管機構審批寬鬆,有些質素較低的公司仍獲准上市,久而久之,令創業板出現良莠不齊的情況。因此,創業板給予市場的感覺是投資價值遠不及主板。雖然去年上市27家企業當中,有十多家盈利均不俗(大部份愈2000萬),但這些質素較佳的公司亦難扭轉創業板那根深柢固的差劣形象。如果真的要搞活創業板,便必須要將之重新定位。

第二,創業板交投量實在太低。除了龍頭股Tom.com(8001)外,其他的都乏善足陳,因而令投資者望而卻步。根據傳統經驗,只要有基金願意入股某家公司,市場其他游資都會願意跟隨投資,甚至會有些投機盤跟進,令有關股份交投趨活躍。然而,於創業板上市的公司,不論規模與市值都較細,基金根本不會沾手,更遑論吸引游資會跟風買賣,曾經有市場人士建議讓創業板引入莊家制,以改善股份的流通量,增加的投資吸引力。但這個方法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好像已引入莊家制的「納指七雄」,最終仍是失敗收場。

提高上市門檻
要改善流通量,唯一辦法是將上市門檻要求提高,令市場重新建立對創業板的信心。不過,這方法所牽涉的技術問題太多,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作出明顯的改變。
綜合上述分析,創業板的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來年亦難有突出表現。唯一可以留意的是,當市場資金轉戰至科技股,創業板股份可能出現短線的炒作,但長線的投資價值則欠奉了。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