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一家人團圓的日子,我一個人在看店。
春節,仍舊開店,看店;不同的,只是添了茶具和好茶,把一爿小店裝點成茶藝館,就等客人來喝一杯烏龍,然後,烏烏龍龍買幾塊象徵福壽的田黃過新年。
開了店,店就成了家;不開,反而不知道該到哪裏去度歲,或者避年;開久了,還斷了外遊的心,這算是一個人的異化。
話說珠江三角洲一帶,每年農曆除夕,百姓都愛買土鯪魚,一買就兩條,煎熟了擱在米缸上,這叫「扎年」;大概「年」這傢伙很壞,要扎住牠,不讓牠咬人,圖個好意頭。
鯪,諧音「另」;魚,音「餘」,合起來還有個吉利的意思,就是「另餘」,今年有餘,另一年,仍舊有餘;鯪鯪有魚,就是「年年有餘」;中國人愛吃魚,更愛「食字」。
鯪魚,有藥用價值,其性味甘、平、無毒,《綱目拾遺》認為這種魚有「健筋骨,活血行氣,逐水利濕」的功效,用粉葛煲鯪魚,可治療頸硬和周身骨痛等俗稱「骨火」的毛病,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伴有頸項過硬疼痛者,也有一定療效;二手資料,隨便抄一抄,不知道是真是假;但粉葛煲鯪魚好吃,能去去骨火,卻不用懷疑。
除夕,沒人為自己熬湯,開一罐豆豉鯪魚,也是「有餘」。
罐頭鯪魚,用油煎;不用油煎,還可以陳皮切絲,加蒜茸蒸;或者曬成魚乾;精細點,可以把土鯪魚肉和髮菜絲、荸薺粒混合,釀進你喜歡的東西之中……算了,我講烹飪,連自己都覺得不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