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年,市場總會充斥着一些透過占卜術數來預測股市的書籍和言論,它們往往不乏捧場客,但筆者則寧可鼓勵投資者總結經驗,實實在在地為未來一年的投資進行部署。始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努力是有回報的。
筆者一向鼓勵投資者分散投資,因為擁有一個多元化的投資組合,才能增加投資勝算。隨着美息極有機會在今年回升,加上環球股市的基調持續改善,經濟逐漸步出谷底,不少專家開始建議投資者應增加股票投資的比重。除直接購入正股外,投資者也可考慮一些股票掛鈎產品,以達致個別的投資目標。
適合散戶參與的股票掛鈎產品,大致可分為交易買賣性質(trading)及非交易買賣性質(non-trading)兩種。市場普及的窩輪及期權均為交易買賣產品的表表者。這類產品一般具備不俗的槓桿效應,投資者能藉此捕捉短線市場波幅,進行有效的槓桿投資。近月,隨着市況轉旺,窩輪佔大市成交金額的比例拾級而上。年初至今,窩輪市場的每日總成交金額一直高企在25億港元以上,反映在熾熱的投資氣氛下,流通量高的窩輪已逐漸成為投資者「以小博大」的重要渠道,加上所需資金較少,愈來愈多投資者熱忱於窩輪買賣。
另一邊廂,非交易買賣性質衍生產品在散戶投資市場的發展潛力愈見龐大,覆蓋層面更廣。除了日漸普及的股票掛鈎ELI外,在市場廣受歡迎的股票保本基金,甚至一些條款獨特的結構性投資產品,也是這系列的重要成員。我們也許曾買賣過這些投資產品,但未有留意它們也屬衍生產品之一。這類產品的年期普遍較長,投資風險相對較低,一般甚至沒有槓桿效應,是中長線投資的不俗選擇。
事實上,由於投資本質的差異,較多保守投資者傾向風險較低的非交易性質投資產品,如ELI及股票基金,而投放的資金也普遍較買賣窩輪為高。相信隨着經濟復甦,這類產品在未來一年有機會成為投資市場主流,並受到新入場的投資初哥青睞。最近本地主要銀行陸續宣布減息,存款利率由0.01厘降低至0.001厘,雖然實際影響並不大,但也加速了資金投入投資市場。
在過去數月,市面確實出現了較多與股票掛鈎的結構性投資產品,透過票據或存款形式推出,普遍反應甚為不俗。它們的投資年期一般在3年以上,主要與滙控(005)的表現掛鈎,專門針對日漸成熟的散戶市場,入場費甚至低至5000美元,發行過程一般是透過印製招股書或發行文件並取得證監會批准發行。到底甚麼市場因素催生這類產品的發展?投資者在投資前要注意甚麼地方?他們對這些產品的潛在風險,以及個別結構性產品的條款,又有多少認識?筆者將會在下周開始為大家逐一探討。
歸根究柢,精明的投資者應努力將兩種不同特性的產品融會貫通,透過兩種不同投資特性的產品,再配合個別對風險回報的需要,從而作出適當部署。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