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股市暴跌前多數有先兆

理財智慧:股市暴跌前多數有先兆

為何股市會大跌?如果套用國內口脗,就是「宏觀經濟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如果說明白一些,就是股價不合理的偏高,在供求狀況逆轉之後,股市缺乏承接而導致的結果。
在恒生指數面世之後,最大的跌市是1973年,當年港股只是一個新興股市,很多規範並不完善,有不少股票,PE可以高達100倍或以上。

市場傳聞真假難辨
如果明白PE是另類回本期分析方法的話,假若股票未來盈利沒有增加,PE為100倍,代表投資的回本期要100年!普通的人根本沒有那麼長的壽命,投資價值高低便顯然易見。
通常股價偏高便是跌市出現的條件之一,但單憑股價偏高,並不能把股市推低,還必須有其他充份條件發生,才能把股市推低。
以73年股災為例,是因為當時出現了假的股票。因為出現了假的股票,股民害怕買到假的股票而有所損失,因此爭先恐後把股票沽出,希望降低持有假股票的風險。假股票之所以出現,是因為當年股票買賣是以實物交收的,而現時股票交易已採用中央結算,所以這方面的風險已大大減少。
但要杜絕這方面的風險,證券無紙化是一個考慮,不知為何,作為亞洲區重要的金融市場,世界第八大市值的股市,還不落實證券無紙化的計劃?比對一些區內規模較小的股市也已實施證券無紙化,香港的股市發展似乎落後了些。
此外,股市出現跌市之時,通常會出現一些市場傳聞,例如股票行出現問題,有客戶可能會導致損失,因此股民害怕夜長夢多,先把股票套現,又或者把股票提走,加快了股市下挫的速度。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