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縱橫:魚與熊掌難兼得

投資縱橫:魚與熊掌難兼得

樓市復甦之勢愈趨明顯,人們的分歧意見已轉至樓價的上升速度與幅度。政府公布新勾地表後,市場不但出現更多反價與封盤的個案,在近日的新盤銷售中,炒家入市活動的迹象亦更明顯。再過一段時間,若炒風趨於熾熱,社會上或會再掀起打擊炒風之聲,然而,經過6年的苦日子,香港人對於樓市與香港經濟的關係應該再作一番深思。
98年以前,一個沒有高學歷的司機,月入隨時超過兩萬元,也只是社會上一個不高不低的薪金水平,但樓價高企,要擁有自己的物業並不容易。「八萬五政策」推出後幾年,司機收入低於8000元,且失業者眾,剛畢業的大學生找工困難,月薪跌至四、五千元,但樓價一沉不起,市民買樓及供樓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期香港製造了大量負資產及破產戶。近期樓價回升,破產申請大幅下降,負資產個案亦逐步減少。上述兩種環境,哪種較佳?
樓價上升,炒風熾熱,對未能置業者來說,可能視為不合理現象,希望政府出手干預,但對於高價置業的市民來說,政府若刻意壓低樓價,又豈會覺得公平?政府的職責,是為市民提供居所,並非要讓市民成為業主,故以政策壓低樓價讓市民成為業主並不恰當。
樓市炒風同時會影響民風及人的價值觀,令社會衍生其他問題,這是每次炒風熾熱時社會都出現大量批評的原因,但樓價高並非令人思想糜爛的因素,民風與價值觀轉變其實是教化與人的質素問題。
樓價上升,經濟好轉,失業率下調,負資產及破產減少是市民樂見的,若炒風不再重現,再沒有其他不良社會現象產生就更好,但魚與熊掌,豈可兼得?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