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文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及精神科學系一項研究發現,本港約有百分之八孕婦出現產前抑鬱症狀,推算每年有四千個產前抑鬱或焦慮新症,其中曾服用氯胺酮(俗稱K仔);有婚姻、財政及婆媳問題困擾的孕婦患病機會更高於其他孕婦。研究又發現,七成出現產前抑鬱的孕婦,在產後持續出現抑鬱情況。 記者:蔡建豪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及精神科學系於○一至○三年間,以問卷形式訪問了一千名到威爾斯醫院婦產科門診登記的孕婦,研究她們在懷孕期間的抑鬱或焦慮情況,其中二百三十七名受訪孕婦在懷孕三十八周時再接受進一步訪問。受訪者平均年齡二十九歲,其中八成九為已婚婦女。
研究發現,在進一步接受訪問的孕婦中,百分之六點四有產前抑鬱問題,百分之一點三患有焦慮症,百分之八受訪者要接受精神診斷,推算全港每年約有四千個產前抑鬱或焦慮新症。
出現產前抑鬱的成因方面,研究發現,曾服用氯胺酮的孕婦,有產前抑鬱機會高於正常孕婦六倍;曾患有抑鬱症及受婚姻問題困擾的孕婦,患病機會也高出普通孕婦四倍;財政困難及婆媳關係不融洽,也會提高孕婦出現產前抑鬱機會。事實上,孕婦分娩過程亦受到產前抑鬱問題影響,病者在分娩中要接受硬膜外麻醉或剖腹產子的機會,較正常孕婦高出兩倍多。
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李德誠表示,患產前抑鬱的孕婦會出現情緒失落或食慾不振等症狀,由於難於鑑別孕婦情緒或身體不適,診斷產前抑鬱孕婦有一定困難,治療集中於心理多於藥物治療,以期找到原因及處理問題。
李德誠指出,在信奉胎教、緊張孕婦等傳統想法及價值觀下,本港社會的孕婦廣獲家人支持,故產前抑鬱發病機會遠較英、美、澳洲及日本等國的一至兩成為低。
威爾斯醫院婦產科副教授葉承楷指出,孕婦患有產前抑鬱有上升趨勢,七成患有產前抑鬱孕婦持續出現產後抑鬱情況,在工作及婚姻不穩定等因素下,孕婦子宮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直接影響胎兒吸取養份,對胎兒的成長也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