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的故事 - 鍾偉民

年糕的故事 - 鍾偉民

新正頭,又是抄抄典故,提供一點談資的時候。
春節,習慣吃年糕;年糕是甚麼?大家都知道;然而,為甚麼要吃年糕?不吃千層糕或者西米糕?
字面看,有人認為年糕質黏,春節,是一年之始,吃年糕,就寓意「年年高(黏黏高)」,即使去年遇上三幾頭「低低地」的畜生為患,新的一年,還是會「高」起來,吃了年糕,就有希望。
這麼說,到底牽強,但有一個故事,比較切題:
話說春秋時代,吳國闔閭建都蘇州,為防敵國侵擾,吳王下令修建城牆,由大臣伍子胥督建。
吳王闔閭釘蓋,兒子夫差繼位;夫差嘴饞,一心要吞掉齊國;伍子胥多番勸諫,主張「聯齊抗越」,不與越和;夫差不聽,疏遠阻頭阻勢的伍子胥,揮軍攻齊;而且,滅了齊。「滅齊,不可賀。」子胥恐嚇同僚:「如此專橫之君,怎得人心?日後必有大亂。」他想到自己不識時務,來日,必遭殺身之禍,也早就「交帶」知己:「我若遭禍而死,如果國家有難,民眾缺糧,可到象門城下掘地三尺,即有糧食可充飢。」事隔不久,伍子胥果然遭奸臣誣陷,夫差賜劍,請他死亡。
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不旋踵,吳國就遭到越國圍攻,軍民餓死不少。時值新年將至,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話,派人到象門去拆城挖地,發現城基的「磚頭」,原來是用糯米蒸熟了壓製成的,雖然堅韌,卻可以療飢。
伍子胥料事如神,當年督建城牆,就暗地埋下這「屯糧防急」的後着,京城軍民煮食「城磚」,到底苟活下來。
為了紀念和懷念伍子胥,後人每年春節,例必炮製像磚頭一樣的糯米蒸糕,用來祭祀和吃食。
這個故事,就算不能說明年糕的起源,到底可以解釋為甚麼有些「年糕」,果真像磚頭一般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