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七一大遊行以後,特區政府一切以振興經濟為大前提,希望能夠放下政治爭拗和政制檢討,避免民主派人士繼續在政治上取得優勢。今年的施政報告甚至提到中央政府直接干預政制檢討,目的是要進一步拖慢政改步伐。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林本利
但即使經濟從谷底強勁反彈,樓價和股價顯著回升,仍然難以遏抑市民對普選的訴求。區議會選舉的高投票率,以及元旦十萬人遊行,都顯示港人並非純粹「經濟人」,知道最能夠維護自身利益的,始終是透過政治參與。
中央和特區政府以為在經濟上給予港人一些甜頭,便可以轉移視線,令港人不再熱衷於政治參與,可以繼續「欽點」特首和控制選舉結果。
但經過六年多的慘痛經歷,港人深深體會到小圈子選舉所帶來的禍害。就連有份參與小圈子選舉的八百人,當中七百多人提名董建華連任,相信絕大部份現在都是反對他的。
最諷刺的是即使董建華覺得繼續當特首「並不簡單」,有意退位讓賢,除了以「保外就醫」為理由外,現有制度並沒有賜予他一道體面的「下台階」。
事實上,經濟和政治根本是無法分割的連體嬰,兩者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政府又如何說服市民放棄應有的政治參與權利,去換取經濟上的一點好處呢?不論是殖民地時期,抑或是特區年代,政治權利本來就是用作分配經濟利益。我們看看回歸前的英資大行,再看看回歸後的個別大財團,特別是百年老店香港電訊的命運,便清楚顯示政治環境轉變對經濟利益的影響。
早期的經濟學論著,不少是以「政治經濟學」(PoliticalEconomy)作書名或題目,強調政府政策對國家經濟表現、財富和收入分配的影響。政府可以透過貿易限制去累積儲備;又可以藉着管制、稅收和補貼政策,影響各行各業的供需,達到重新分配財富和收入的目的。
即使香港被評為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政府的有形之手同樣伸展至各行各業,政府干預可說無處不在。現時政府的公共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近四分之一,擁有龐大公務員隊伍,在房屋、醫療和教育方面給予大額補貼。
在私人市場上,政府政策亦影響到各行各業,不但公用事業受到政府監管,就連金融、物流、旅遊和地產等重要經濟支柱,也要看政府的聯滙政策、貨櫃碼頭發展計劃、入境政策和土地政策。即使面對國際市場競爭的製造業和其他服務業,亦受到政府配額制度和CEPA等政策所左右。
近月當要求普選的聲音不斷壯大的時候,一些商人便走出來反對普選,明顯是擔心普選會影響到他們的既有利益。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強調增加中產階層人士參政的機會,希望能夠改變特區政府偏袒大財團、剝削中產階層利益的形象。
董建華以為香港社會還停留在六、七十年代,一如在六七暴動後,政府只要加強地區民政及政策諮詢工作,便可以平息市民、特別是中層階層的怨氣。須知道經過二十多年的代議政制發展,市民已不會滿足於只停留在提供意見階段。他們都知道特首委任的諮詢組織主要成員,大部份是他的友好;而到最後作出決定時,往往只重視小部份既得利益者的意見。政府的諮詢組織架構,早已失去公信力。
因此,中央和特區政府,若以為透過提供經濟利益和增加中產人士參政機會,便可以拖慢政改的步伐,恐怕最終又犯了對形勢判斷失準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