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型經濟 - 陶傑

知識型經濟 - 陶傑

甚麼叫知識型經濟?在一個新的科技世紀,越來越多人不必上班,可以留在家裏工作,用互聯網來溝通,以視像會議交流,這就是知識型經濟的一大特徵。
在華人社會,知識型經濟可能很難轉型成功,因為有太多老闆,還堅持僱員每天上班要「打咭」,紀錄下幾點鐘到,幾點鐘走。
即使行政管理和傳媒和創作工業,一些老闆還實行「打咭制」。他們以為,讓員工佩戴一張電子職員證,每天上班時紀錄下到場時間,考核員工的表現時,到月底一按鈕,出現一張電腦資料表,就知道他給員工的薪水值不值。
「打咭制」的場面,最早出現在差利主演的《摩登時代》。差利是一個工廠工人,每天「打咭」上班,在自動運輸帶面前裝嵌機器。「打咭」只適宜工場,通用於用雙手幹活的工人,或遍地收割麥子的農場,在這種地方,工人和農民早一分鐘到,生產力就加強一分。
行政管理和傳媒創意工業卻不靠雙手,靠大腦。一個僱員「打咭」上了班,他可以魂遊四海,可以在廁所裏裝大解蹲半小時一面刨馬經,可以纏着女秘書嘴巴不乾不淨地說色情笑話,他上午九時Clock-in,下午五時Clock-out,一張電腦紀錄,不足以佐證他的生產力。
但華人老闆許多還是相信這一套,他們的思想還沒有轉型。他們年少時經歷過戰亂和饑荒,在大江南北見識過的,不是醬油坊就是火柴製造廠,不是收割棉花就是打穀割水稻,在他們的意識中,「伙記」就是勞工和僱農,經營一家企業,還是像開一家工廠或農場。

這些老闆都還從來沒有進入過工業時代,還如何能向後工業時代,人人有一天將可以在家工作的科技知識型經濟?上下班沒有得打咭,他們無從判斷員工的工作質量,會深感困擾而不安。
告訴他們:這樣的做法落伍了。他們會振振有詞地反駁:「你沒有當過老闆,不知道打工仔想偷懶時心眼有多壞。」
也難怪。這就是社會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沒有凝聚力,缺乏團隊精神,一切只有眼前,沒有明天。高科技經濟轉型?沒那麼容易,只要許多大公司還有一副員工上下班的高科技打咭紀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