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擦鞋仔理論」測市不合時宜

理財智慧:「擦鞋仔理論」測市不合時宜

最近港股成交突破380億,是自98年港府入市之後最大成交。自踏入2004年後,港股每日成交都有接近200億或以上,有人會擔心港股是否過熱,而股災又會否很快出現?
資金的流入,是今次升市的主要原因。過往要預測股市是否到頂,有沒有大跌的風險,可參考所謂的「擦鞋仔理論」。理論內容是,假若連中環區的擦鞋仔也談論股票的話,大概是股市見頂的先兆。而這理論的引伸說法,就是一些平日不會入市的人都開始談論股票,代表股市會有下跌風險。因為股價的升跌,往往是供求關係改變所影響的,如果連一些原本對股市不太熟悉的人也已經入市,股價容易被搶高,到了不合理的水平,而這些新入市的資金,亦很大機會是最後的資金。資金用完之後,後市便無以為繼。股市回落,是正常的事。

散戶身經百戰
但筆者卻認為,這種「擦鞋仔」理論有點侮辱了勞動階層。在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裏,散戶對股票的認識程度,絕對不比一些自認學識高的人士差。原因很簡單,香港散戶大部份身經百戰的,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港股跌幅頗大,不少散戶皆損失慘重,但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又再次站起來。到了2000年前後的科技股熱潮,熱潮過後,炒賣科技股的朋友亦有損傷,但經過數年的休養後,股市又再回升。如果再想遠些,在10多年前的還有國企股初上市的熱潮。這些股市大上大落的情況,差不多每三、四年就發生一次,散戶賺過亦輸過,投資經驗就由此累積而來,所以絕對不要小看散戶的投資技巧。如果「擦鞋仔理論」,不太適合預測跌市的來臨,那麼應參考那些數據,才能得知股市快將見頂呢?下周再談。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