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機會出席一個散戶的聚會,與會的投資者,情緒普遍都相當高漲,2003年下半年起的牛市,應該為大家都帶來不少的斬獲,因而對猴年的預期,都是十分樂觀,14000點曾經看似遙不可及,現在卻已經是最保守的看法。
去年學會的教訓,是順勢而為,等待基本因素及消息逆轉後才看淡,仍是絕對不會遲,不敢作太樂觀的估計,但也不會逆市唱淡。不錯《壹週刊》列舉的各樣訊號,都是愈來愈明顯,可是股災來臨,多數在基本因素變化之後,所以目前應該是言之尚早。
話雖如此,有甚多散戶在最近的國企調整中,已經中了伏,在高位高追中石油(857)或者銅銅鐵鐵的,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正常一個調整,殺傷力已經甚大,尤其不少投資者的EQ甚低,一成左右的跌幅,已經難以承受。
當然大批散戶以及主流評論,對國企股都是極度樂觀,所以死守還是常用的做法。如果國企指數的預測升幅比恒指更多,自然是沒有理由在目前的水位止蝕,策略反而是趁低再加碼。筆者認同死守是較合理的戰略,但在目前的形勢,最危險的是散戶的風險意識極低。
國企指數再升5成,只是不少評論員的預期,不是必定會發生的現象。市場始終是有效率的,人人預期再升5成,近日卻從高位出現了接近兩成的調整,便是反映出中長線存在了很大的風險,不少人不介意中途下車,獲利回吐了。
要判斷現在是調整還是轉勢,根本只是依賴經驗的猜測,日後答案揭曉後,才知道是對還是錯。其實入市時機的拿揑,是整個投資過程最重要的部份,可惜大部份散戶的重點卻錯放在動力之上。
與其恥笑散戶水平不夠,再次被綁,作為評論員,倒不如反省當日高位之時,推波助瀾的言論。當時隻隻國企都說高處未算高,人家高追有何出奇?香港的投資者教育很難大進,因為投資是藝術,加上市場周期縮短,牛市熊市中的應對策略大大不同,要求的靈活性太大,而且勝利沖昏頭腦,失敗消磨意志,保持平常心實在太難。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