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北京清華大學的許多學者和學生,都想去美國和英國留學吸收新知識的時候,香港的特區政府和傳媒,為甚麼還要派那麼多「高層」去清華大學「進修」?
應該多花一點時間「了解中國」?但中國的許多學者精英卻在耗着吃奶的力了解世界。香港政經高層的領導人物,當前優先的職責,是了解世界,多於了解中國。
一生太短,時間珍貴,在一個機構已經耗到四十來歲,開始腰酸肩疼,此時公司老闆垂青,保送你外出深造一個短期課程,闊別家人,離開香港你已經沒有浪漫的空暇,那麼學習的對象,當然是先進的文明,而不是相對於歐美而落後的地區。中國總理溫家寶公開承認,再過一百年,中國在各方面都難以追上美國。既然如此,香港的政府、企業、學校,對外交流,應該面向歐洲和太平洋,而不是面向北方。
特區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今天最驕人的資歷,是他曾經去過哈佛上過一個行政管理課程,而且考試成績很好,而不是他擁有一個清華大學的中國法律學位。香港的老闆,應該多保送高級的僱員去英美,多上幾個三個月半年的課程,與國際的精英多喝幾杯香檳,交換幾個網址,建立一點人脈關係,將來多出席幾場國際會議,對這個小特區的前景,是有好處的。
美國的哈佛和耶魯,英國倫敦大學的政經學院和傳媒如BBC和路透社,都有對外的培訓課程,為第三世界有志上進的行政人員而設,學費雖然不便宜,但內容精煉而緊湊,很適合特區。
例如:雖然有一種比較江湖的課程名叫MBA,供給從來沒有機會在外國讀過大學本科的在職人士而設,雖然去耶魯讀一個MBA課程,需時兩年,但可以在校園的任何院系插班聽課,結識來自全世界最聰慧博學的人才,與他們在校園的酒吧,從美式足球一直閒聊到中東伊斯蘭文化,一個晚上的收穫,明德格物,澄目清心,百倍勝過聽董班子、親中土共及其「智囊」和一干「政論家」六年以來的廢話的總和。
香港在中國的南大門口,了解中國,有其他大量旅行和資訊的渠道。如果花時間上課,不應該去大陸。崇洋?No,只不過是「崇優」。不愛國?也不是,只不過是做人應有的起碼現實。連霍英東老先生的令孫,也在牛津讀大學,沒有進清華。身為特區政務官,你接獲通知,要去清華大學進修三個月還相當的雀躍?Pooryou,你出生得太遲。二十年前,你本來奉派去讀書的,是另一個草色更加青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