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美英電訊巨擘看監管

傳訊四圍炳:美英電訊巨擘看監管

近年香港出現的電訊政策爭論,引起不少外間迴響,歸根究柢,除了源於不同集團的基本利益矛盾外,不同人士以不同的政治、經濟、哲學分析出發,以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也是事端往往出現分歧的原因。所以,今期本文暫時帶大家離開本土爭議,多讀一些外國專家文獻,集思廣益,有助釐清思路。以下是3宗美英電訊界巨頭近日的評論,不少地方值得本港參詳。
第一宗是由英國公開貿易局主席JohnVickers在英國皇家經濟學會周年公眾講座上發表的文稿(詳見網頁www.oft.gov.uk/News/Speeches+and+articles/2003/ )。

適度干預促自由
競爭政策往往被自由派視為妨礙市場運作的機制,授政府以干預市場的權力。就以香港為例,經濟政策一向號稱自由放任(laisserfaire),沒有一般性的競爭政策,但電訊業卻有別於其他行業,電訊條例中有自己的競爭條款,近年在措施執行上引起不少商界和經濟學者的批評,認為政策背離自由經濟的原則。
Vickers的觀點卻認為,了解競爭政策的最佳方式,就是視之為達致自由放任經濟的手段;假如某一類競爭政策成功,另一種規管方法就可能因此而廢除。因此,政府的監管手段是為了減少另一類型管制的出現,結論是有其必要的。Vickers嘗試融合兩種不同的經濟哲學概念,用以肯定政府作出適度監管的需要,用心良苦。

百花齊放勝限制
另一宗是美國有名研究機構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和BrookingsInstitution出版的新書《LessonsfromDeregulation:TelecommunicationsandAirlinesaftertheCrunch》(www.aei-brookings.org/publications/abstract.php?pid=400 )。
作者AlfredKahn是著名規管經濟學家,他反駁不少人認為近年美國電訊業和航空業陷入低潮,是美國倡議20多年的開放市場政策所致。Kahn用了不少數據比較電訊業和其他沒有受到監管的行業,指出消費者獲得廉價的服務收費,從而刺激使用量也可以大幅增加,是拜電訊業市場開放所賜。

忌監管反應鼓勵
第3宗是美國FCC主席MichaelPowell在消費電子展中的發言。美國電訊界近期一大爭議,是政府應否向寬頻服務商提供的電話服務,收取跟傳統電話公司一樣的稅項和監管。Powell的答覆是,不會以法律監管寬頻電話商,改而成立一個「論壇」(forum),助長這個新生行業。
面對資訊科技的衝擊,政策制訂者切忌因循,要開明一點,thinkoutofthebox,悶局才可望打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侯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