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幽門螺旋桿菌帶菌者較一般人患上胃癌的機會高出兩至四倍,而香港人感染此病菌的比率則高達五成半。香港大學醫學院在胃癌高發病率地方進行的研究發現,及早清除胃內的幽門螺旋桿菌,可以減少胃癌發病率,但由於香港屬中度發病地區,應否接受清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宜先與醫生商討。 記者:盧文烈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研究顯示,胃癌是全球第二號癌症殺手。香港在二○○○年共有一千零七十八人患有胃癌,成為本地最常見癌症第七位;而這年共有六百五十二人死於胃癌,為最常見癌症致命排行榜的第四位。
胃癌是發展中國家常見的疾病,發病原因除受日常飲食習慣影響,也與胃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帶菌者患胃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兩至四倍。全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為百分之五十,香港為百分之五十五,而在中國地區感染率則高達百分之六十至八十。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於一九九四年七月開始,在胃癌病發高企的福建省長樂市,為一千六百三十名感染慢性幽門螺旋桿菌人士進行對照研究,以確定清除此菌是否有助預防胃癌。
研究人員將參加者分為兩組,一組服用約一周清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抗生素及抗腫瘤藥物,另一組則服用不含藥性的安慰劑。七年半後,接受清除幽門螺旋桿菌的參加者中,有七人患上胃癌,較服用安慰劑的參加者有十一人患有胃癌,發病率少了三成七。研究結果在今期的《美國醫學會期刊》上發表。
港大醫學院院長林兆鑫昨在記者會上說,研究結果適用於胃癌病發高企地區。至於對中度及低度發病率地區的影響則要進一步研究。
港大消化肝臟科副教授王振宇補充,幽門螺旋桿菌帶菌者通常無症狀,而生活在衞生環境較差及較擠迫的地方,感染的機會較高,但大部份帶菌者不會發病。由於香港是胃癌中度發病率地區,所以如非必要,市民毋須特別檢驗自己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他又指,九成服用清除幽門螺旋桿菌藥物的病人都可痊愈,但小部份病人則會出現紅疹及嚴重肚瀉等後遺症。
王振宇建議,要預防胃癌可從日常飲食着手,包括減少進食鹽份高的食物及多吃新鮮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