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人自己做實驗

機械人自己做實驗

科學家今後工作輕鬆多了——英國研製出「科學家機械人」,能提出假說、設計實驗、評估結果及進一步做實驗來找出答案,媲美人類科學家,而且廢寢忘餐,效率甚至比人更高,可為基因組研究人員分擔刻板的分析實驗。

所謂「科學家機械人」,並不是一個會在實驗室走動的人形機械人,而是將一套標準的電腦控制實驗器材,連接到兩個特製軟件,一個負責提出假說,另一個負責設計實驗,合稱「實驗室資訊管理系統」。

經電腦分析酵母基因
這套軟件是「科學家機械人」靈魂所在,科學研究近年雖然開始應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科技,但在某些分析環節上,始終要人類參與。威爾斯大學八人研究小組中的金恩說:「我們把整個過程形成封閉迴圈,毋須人類再介入。」
過去也有人研製全功能科學家機械人,但效果不好。金恩等人突破之處,是在程式中加入大量有關基因運作原理的背景資料。
「科學家機械人」的任務,是判斷酵母某一組基因在生物合成氨基酸的功能。它先根據資料庫的背景資料,提出一系列假說和設計實驗,再指揮實驗器材執行;電腦分析實驗結果資料後,提出新一輪假說和實驗,重複四至五輪就得到答案。整個過程唯一需要人類幫忙的,只是從培育器換實驗碟。
小組又分別用機械人和用研究生做實驗作比較,發現兩者的準確度都是九成八,但由於假說生產程式能較快找出答案,執行實驗數目較少,實驗花費比研究生少三分一。

分析快花費減三分一
金恩等人表示,機械人亦能用於尋找治療特定疾病的藥物。他們指科學研究自動化是好事,「令科學家可抽身集中做他們最擅長的創造性突破」。
法新社/美國《華盛頓郵報》/英國《新科學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