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港息進一步下跌,多間大型零售銀行紛紛把活期存款息率調低至0.001厘,即存入100萬港元,1年僅得10元利息。由於金管局持續對滙市進行干預,大量拋出港元以遏止滙價上升,導致銀行體系的港元資金餘額高達500多億。資金充裕,令同業拆息全面進入零回報,而這低息環境在另一邊廂反映在客戶身上。在可見的將來,若懲罰性「負息率」於銀行體系出現,銀行極有可能將這些成本轉嫁給客戶。公眾為免遭受懲罰,應作好未雨綢繆的投資計畫和部署。
方法之一,是把資金轉為有期限的定期存款,避開罰息的機會。若銀行的定期存款也跌至「負息率」,大家可考慮把存款轉往房地產、股票、債券或外幣等投資,但投資前必須認識相關風險。
昨天又有一批新債券推出(見附表),發行人為地鐵公司,年期10年,最低面值10萬美元,票面息率4.75%,推銷對象為專業投資者。債券的認購最後限期為本周三,市場反應熱烈,獲得近3倍超額認購,但一般零售散戶並不知悉有這批債券,若有興趣參與投資此債券,則需想想辦法才行。
基於債券的推銷並非針對零售客戶,所以發債章程採用較專業的方法來表達及安排,不少細節並沒有按證監會的相關要求進行,包括公眾能否以最容易的方法取得最詳細的資料、章程的數量和分派是否考慮到大量散戶的需求等。最重要的是,證監會未按零售債券發行形式來批核是次發債,所以債券便不能向沒有這方面投資經驗的零售客戶推銷。
既然債券商不能主動向沒有經驗者推銷,投資者可考慮採取主動,向券商取貨。一旦投資者與銀行等券商主動聯絡後,投資者將被問及投資債券的經驗,及被要求申報這方面的能力。在申報及簽妥有關文件後,客戶便可被提升為專業投資者,銀行便可合法地按要求把債券銷售。
對於地鐵這批債券,投資者除了要向銀行提升本身的地位外,仍應考慮下列數點因素:
1.由於認購期已過,債券只能通過二手市場吸納,價格將不會是發行價的99.121,回報率也不是4.862%,投資者可向不同銀行查詢以便取得較佳購入價;
2.倘若手持資金為港元,必須通過兌換才能取得美元,投資者須確信港元兌美元不會出現大幅升值,避免承受滙率風險;
3.與其他零售形式的債券比較,此批債券較難取得充足的資料進行分析,投資者宜多閱讀其他專業性分析文章,以了解地鐵公司的營運狀況;
4.回到債券的基本投資知識,投資者需對10年期的利息走勢、日後二手市場的活躍性、自身閒散資金比重及期限安排、發債體的實力等有自己的評估及計劃,才決定投資去向。
陳鳳翔
香港財資市場公會 常務秘書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財資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