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生聯盟
林正文
察看人類悠長的歷史,我們不難看見政治舞台一直都是爾虞我詐、爭名奪利、鬥爭與殺戮的戰場,人們為一己利益而想出來的計謀,遠遠多於為了別人着想的計劃。
到了今天,在香港這個法治社會裏,為政治動機所進行的殺戮雖然已經絕迹,但現代政治舞台上一眾人物的心態,究竟與鬥爭殺戮時代的政治人物有沒有不同?在今天香港的政界裏,究竟有多少決定是出於對自身利害的考慮,又有多少是出於人性的良知和理性?
七一遊行後,一直緊貼政府路線的民建聯先有「執政聯盟從不存在」的言論,再有反對教統局大學撥款申請的行動,一時間,「保皇黨」為了本身的生存,竟也站到了「反對黨」的一邊。
近日經官員證實,當日政府於處理居港權問題時,曾把可來港定居的移民人數誇大,不少人因為被巨大的數字「嚇窒」而改變了原本的立場,政府一時間於激烈爭論中多了一個頗強的支持點。
民主派人士經常被批評為凡事反對,自身卻沒有幹過甚麼實際作為,這個說法雖然未免一竹篙打一船人,但事實上,是否每一位民主派人士在反對政府的決定前,都是本着良知深思熟慮,都是為廣大市民謀求最妥當的決定?
現實政治,實在讓人覺得充滿黑暗,是各人只為自己謀利的一回事。幸好,民主制度為我們提供了出路。在民主制度下,市民可以直接間接控制和監察政治人物的行為。民主制度的發明,就是為了制衡人性中的醜惡。可是,就算給我們民主的政治制度,但政治人物沒有人的良知、沒有人的理性,那為廣大市民謀幸福的努力將會事倍功半。
成年人在做每一件事前,為何不可以先存良知自覺,而後才考慮利益?人在所知所識增長的同時,為何就不能夠保持赤子之心?成年人,可否放下個人的利益,放下心中的偏見,放下敵對的思維,本着赤子之心,作為行事的標準?
許多人一談起政治,都會聯想到充滿黑暗和講求權力的鬥爭。希望終有一天,政治的定義可以不再包括人性的黑暗、權力的鬥爭,而永永遠遠的限定為只是「眾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