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間中資及國企股的主要股東,先後在市場批股,今日不如一談他們批股的背後動機。各位讀者可以按它們批股時的估值,作為稍後趁低吸納的參考。
上周渣打集團(2888)突然宣布將其持有的4500多萬股中銀香港(2388)全數沽清,此乃近期中銀香港另一較大股東沽貨套現行動,上月15日中銀香港的母公司中國銀行(BankofChina)沽售高達10.5億股中銀香港,套現140多億港元。
根據過往的經驗,當某公司的主要股東減持或全數沽售其股份時,皆是不大利好的訊號。早前當中國銀行配售中銀香港股份時,當時筆者也如市場般猜測可能是中國銀行欲整理其帳目,為日後上市鋪路所致。可是據上周(1月9日)DowJones的報道,InternationalMonertaryFund(IMF)指出,中國政府早於去年12月已先後分別各注入225億美元於中國銀行及中國建設銀行,來改善此兩大銀行的資本狀況。既然中國銀行在去年12月才獲政府注資225億美元,這樣它便沒有迫切需要沽出中銀香港的股份套現。此外,它沽出中銀僅套現140多億港元,約20餘億美元,與政府注入的225億美元相距很遠,批股所得實質幫助有限。由此推測,中國銀行沽售中銀香港的原因,可能是股價過高。
另一方面,渣打於本月初沽出持有的4540萬中銀香港股份,以其購入價8.5元及出售價14.75元計算,渣打套現6.7億元,獲利(稅前)2.84億元。
渣打沽貨的利潤,約可增加渣打2004年的盈利2至3%,若其沽貨的動機是為公司盈利,實不用在年初便進行,2004年才剛開始,尚有11個月,時間極之充裕,筆者猜測可能是它認為中銀香港股價的升幅已差不多了,未來進一步上升空間有限,才急於在年初沽售。
筆者覺得中國銀行及渣打沽售中銀香港的股份套現,除反映它們可能認為中銀香港股價已頗高外,同時亦顯示「行內人士」認為銀行股的估值(Valuation)在甚麼水平已屬偏高,投資者可用此來甄別其他銀行股。
中銀的每股帳面值大約為5.3至5.5元,市場估計其2003年每股盈利大約為0.6至0.7元,2004年則約為0.8元,故若以渣打沽售中銀香港的股價14.75元計算,則它套現的估值為2.6倍帳面值,2003年預計PE24.5倍及2004年預計PE18.5倍。
由此推測,當銀行股的P/B為2.6倍,PE為24倍時,在「行內人士」來看已屬偏高水平,讀者不妨以此來參考其他銀行股。
暫時來看,估值低於上述水平的大銀行股只剩下滙豐(005)及渣打。至於中型銀行股,股東資本回報(ROE)達10%以上而估值低於上述水平的,則僅得大新(440)及永亨(302)。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