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一般納稅人對快將有50年歷史的儲稅券認識不夠深,大約有99.5%的納稅人都沒有購買儲稅券的經驗,而每年儲稅券的銷售總值維持在2億至4億左右,只佔政府每年所收稅款的一個很小的部份。
為何儲稅券的銷售情況會那麼不濟?是因為納稅人的認識太少,還是儲稅券所提供的息率不夠吸引?又或者是銷售渠道太少,令納稅人因購買困難而卻步?還是因為政府根本不希望納稅人購買?
據說政府早前曾經考慮把儲稅券業務外判給商業銀行接辦,然而銀行初步反應平平,使人擔憂這種由官辦的金融工具的前途已岌岌可危。
最近銀行再次把存款利率調低,十萬元存款一年才得利息一元,基本上與零息沒有多大分別。對於每年都要交稅的打工仔來說,如果交稅的數額不少的話,儲稅券可以是另外一個投資途徑,因為現時儲稅券所提供的息率有0.025厘,是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的25倍!
購買儲稅券有好處亦有壞處。好處是只要每月購買一定數量的儲稅券,就等如每月預留一筆資金去繳交稅款。納稅人便不用擔心在稅款到期繳交之時,沒有足夠款項交稅,而且又可以避免因忘記交稅而要承擔的額外罰款,又或者是承擔因要借錢交稅而承擔的利息。不過儲稅券的用途只有一個,就是只可用來交稅,沒有其他用途,對於納稅人而言,其靈活性明顯不足。
相對於一般市民而言,雖然儲稅券的息率較銀行存款高,但以實際所收到回報的0.025厘來說,利息收益始終有限。因此,納稅人不熱衷購買儲稅券,是可以理解的。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