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逾七千人排隊致祭之後,梅艷芳完成了出殯儀式,回到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留下來的是繚繞不絕的動人歌聲。
這是香港繼林黛、李小龍去世之後,最牽動人心的藝人之喪。比林黛、李小龍更讓人傷痛的是,梅艷芳還有那每天播放不停的歌聲,她長期從事的種種公益活動,唉,還有她那雖有眾多朋友卻無終身伴侶的孤寂身影。電視、電台不停地播她的演唱會,播她的朋友對她的懷念之語,說她的生平,往事一幕一幕重現,說的是她的過去,也似是香港的過去,似是我們生活的過去,引起的是數百萬市民的深切懷念。
梅艷芳,是香港無數歌迷、影迷的偶像。她是偶像歌手,偶像影星,但也是實力歌手,實力影星。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有偶像崇拜存在。毛澤東同美國作家斯諾的談話,就說到偶像崇拜問題,他說他不喜歡偶像崇拜。然而,他嘴裏雖如此說,實際行動中,他卻表現出最喜歡自己被當作偶像被人崇拜,而且運用權力去製造這種崇拜。因此,喜歡被崇拜的感覺,可能是人性的弱點。
每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大概也都有過對偶像的崇拜。筆者在過去歲月中,也曾崇拜過魯迅、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當然也崇拜過一些歷史人物,如岳飛、文天祥。
年事漸長,筆者就發現,被崇拜的偶像,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政治人物,另一種是文化、科學界人物。政治人物中的偶像,多為英雄式的偶像,他們或執掌權力,或被推舉為民族英雄,或為「正義」而獻身。由執掌權力並進而執掌絕對權力而形成的偶像,雖能呼風喚雨、引動億萬民眾向他歡呼於一時,但這種偶像並不持久,不需很長時間,這種由絕對權力而形塑的偶像,就成為眾人眼中的大怪物,即使是為「正義」獻身、為國捐軀的英雄偶像,由於對「正義」和國家民族的詮釋改變,人們對這些英雄偶像的崇拜也不持久。
只有文化、科學界的偶像,才是永恒的。這種偶像的形成,不是憑藉權力,不是憑藉一時的「正義感」或勇氣,而是憑藉長期以來自己的奮鬥與努力,他們未必想自己成為偶像,很可能只是全心全意致力於自己的事業,終成為令世人傾慕的偶像,他們創造的文化、科學的成果,也能留存後世。
政治人物的偶像,總是被塑造成完人。但後世的種種材料卻揭示出,他們在人性方面有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醜行。文化、科學界人士的偶像,一開始就如常人,有盡常人所有的弱點,也有種種遺憾。但不損他們被廣受崇敬。
梅艷芳,作為人,她並非完美,但我們深深懷念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