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鄭毓盛
「三農」問題近來被炒熱,農民收入過低、稅費負擔過重的現象受到更多關注,溫家寶總理上任以來亦不斷表示解決問題的決心。可是,二○○三年中國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新的問題出現了──新一輪開發區熱的背後,是一場怵目驚心的圈地運動,成千上萬的農民正在這場運動中失去了他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土地。
改革開放以來,每一次的經濟增長熱潮,都造成耕地面積的急劇下降。但這一輪開發區熱的圈地規模卻是大得驚人。中央政府在去年八月感到不妙,五個有關部委聯合組成十個督察組往地方調查,一查之下,發覺全國在建的開發區已達到五千多個,總面積約三萬多平方公里,多於目前全國所有城鎮的建設用地面積總和。
五千多個開發區之中,只有少數是按國家規定經中央或省級政府審批而設立。各級幹部趕快平整土地,急急設立開發區,為的是吸引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從而提高自己的政績,動機十分明顯。對地方政府來說,只要徵地成本足夠低,搞開發區是沒有甚麼顧慮的。結果是,開發區遍地開花,嚴重過剩,近半是徹底失敗的,根本吸引不到多少投資,土地白白閒置,投入的資金也沉澱在土地上,來自金融機構的貸款又勢必形成新的不良資產,為未來的金融改革造成更多困難。
更重要的問題是,各級幹部為建設開發區而紛紛圈佔耕地,這些土地再沒有種上農民的莊稼,反而埋下社會不穩定因素。
地方政府進行徵地,最重要成本是給予農民補償,本來《土地管理法》所規定的補償標準已經不高,地方剋扣和挪用有關款項卻仍屢見不鮮。常見的情況是,農民得到小量金錢賠償,從此失去了土地。
在中國城鄉分割的體制下,農民失地的意義非比尋常。農民一直被排斥在城市的福利制度之外,土地是謀生工具,也是最後的社會保障。只要有土地,農村居民即使收入不高,最後也可依靠土地提供口糧,這亦是中國儘管存在種種歧視農民的不公平政策,社會還能保持大體上穩定的原因。農民沒了這塊「保命田」,就再沒有退路。一些國內農村研究人員估計,中國目前最少已有二千萬的失地農民。去年農民的上訪活動,大多數和土地問題有關。
這些無地可耕、無工可打、又無社會保障的「三無」農民大量湧現,絕對不能忽視。傳統中國農民流動起來,很容易便形成流寇,流寇橫行每每也為皇朝崩潰奠下基礎。社會主義中國自五十年代便把農民綑綁在農村的土地上,農民的新時期重新流動起來,本來是好事,只要這是在有序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實現,農民便有機會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可是,如果數以千萬計的農民是被不公正的手段奪去了土地,被迫流動起來,那將是一個悲劇。一個以執政為民為口號的政府,是不應讓這情況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