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為政府樹敵

教改為政府樹敵

香港城市大學MBA課程主任(香港及海外)
曾淵滄博士

上水建德公立學校終於成了教育改革下第一家因面對淘汰而反抗的學校。
數年前開始的教育改革計劃中,其中一項改革是希望通過多建新學校,讓學生有多一些選擇,然後由市場來決定哪些學校屬於應該淘汰的學校。

由市場淘汰學校
過去,學校的學額與學生的人數相等,因此,不論學校辦得好不好,都能招收到足夠的學生,造成部份學校辦學不認真。反正政府的津貼是根據開班的數量來決定,於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構思是增加學校的學額,只要學額多過學生人數,學生就有選擇的自由。經過選擇後,就會有一些學校招不足學生,於是教統局就會下令哪些招不足學生的學校停辦。以市場淘汰的辦法迫學校的管理層將學校辦得好。
這樣的改革,好處壞處都有。
最大的好處是學校管理層的的確確得想方設法辦好學校,否則只有遭受淘汰的命運。
但是,這種淘汰法是必須付出高昂的金錢代價。要大量建新校舍以增加招生的學額,在今日特區政府財政緊絀的情況下是不容易實行的。最近,財政司司長公開說每一個政府部門在未來五年平均得削減11%經費,在面對財政司削減經費的壓力下,到哪裏找錢建新學校?於是教統局決定拿大學開刀,大學資源得大幅削減超過11%才能擠出錢來建新學校。

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先前所說的2004年至2005年削13%,2005至2008年再削30%的話絕非戲言。如果大學不大幅度削減資源,這場教育改革就到此為止,不可能繼續。李國章當過中大校長,他清楚知道大學是有點肥肉可以削掉的,但一削再削,大學也肯定受不了,於是有八家大學的校長、教職員及學生的聯合抗議活動。除非李國章能說服唐英年,不但不削減教育經費,還增加教育經費,但唐英年做得到嗎?如果唐英年給李國章特別待遇,其他的局長也會有樣學樣,唐英年如何應付?

另一種資源浪費
在政府財政緊絀的情況下關閉該受淘汰的學校,實際上也是另一種資源浪費,空校舍該做甚麼用途?拆掉?一邊建學校,另一邊拆學校,是不是浪費?
有學校面對關閉厄運,這些學校自然是競爭力比較差的學校,上水建德公立學校就是一個例子。但是,關閉一所學校肯定會影響一批人,包括校長、教師、學生,他們會不站出來反抗嗎?一個弱勢政府再處處樹敵,政治上是不是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