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買地產股勝買樓

陸叔理財:買地產股勝買樓

市場對政府上周五公布新一年的勾地措施,普遍都表示樂觀,認為在土地供應量減少的情況下,最終可刺激樓價進一步向上。究竟香港的樓市,可以真正進入復甦期呢?
一直以來,政府對樓市低迷都不能對症下藥,無論過往推出幾多招,對樓市發展亦沒有多大幫助。今次政府減少土地供應的政策出籠,即時獲得不少掌聲,那麼,今次真的下對了藥嗎?
我一直認為,香港樓市能否復甦,並非單單取決於供求,最重要的還是市場信心是否足夠。自沙士之後,香港不論經濟、就業問題都得到明顯改善,加上股市暢旺所帶來的財富效應,整體社會的信心已逐漸恢復,對樓市帶來正面刺激作用。
平情而論,來年勾地供應減少,其正面影響在於心理層面多於實質,原因是很多大型地產商本身已有龐大的土地儲備,它們自己可以因應市場情況去調節樓盤的供應量,這正是為向地產商多次表示政府要盡量少干預樓市,由市場力量去主導樓市發展的最大原因。

土地供應非主導
從另一角度而言,早年政府曾實行停止賣地措施,但對樓市的刺激作用不大。由此可見,政府土地供應多少,不是主導樓市的主因。
雖然今次措施影響只限於心理層面,但我們也不能看輕它為樓市帶來的預期刺激。目前香港的投資市場都是由消息主導資金流向,香港銀行體系資金已經過剩,加上上周已有數家銀行表示將存款利率由0.01%降至0.001%,將會進一步加速資金從銀行體系釋放出來,湧入樓市作投機性買賣。
消息公布後,已有部份賣家反價,亦有買家因恐防樓價飆升而趕急上車,這些都反映樓市表現將受市場情緒所影響。
從投資角度而言,若大家真的看好未來幾年本地的樓市發展,我認為買地產股比直接買樓為佳。原因是撇除擁有一大筆資金的投資者,大部份人都是透過借貸來買樓。雖然這樣可透過槓桿效應將潛在利益增加,但無形中亦將自己的投資風險大大提高。其次,房屋的變現能力始終低過股票,萬一市況逆轉時,即使想止蝕也未必有人承接。再者,假設未來幾年樓價可以上升10%至20%,地產發展商的盈利能力及資產淨值大大提高,此項利好因素必然會反映於股價上。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