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院求學時,同學們閒時都愛胡扯。有一次話題觸及媒體大都有反資本家的傾向。其中有人提出一個頗有趣的例子,他指出很多美國卡通片中的壞人,無論是瘋狂科學家或有野心征服世界的狂徒,都或多或少與資本家有關。這些卡通的含意是資本家及其控制的大企業,總是有意圖利用其財富做出一些對社會不利的行為。
蕭滿章
事實上,這樣的例子不但在美國發生,香港何嘗沒有類似的事例。就談最近超市掀起的豬肉減價戰吧!雖然早一陣子,對大企業不客氣的消費者委員會已發表報告,指香港的超市沒壟斷的情況發生。
傳媒在報道這場豬肉減價戰時,卻仍以不同方式暗示超市利用其財力打擊勢單力弱的對手:傳統街市肉販。目的是將其壟斷從其他貨品進一步向肉食市場延伸,最終消費者可能因肉食市場只剩下超市可供選擇而任人魚肉。
我就從未看過任何試圖解釋超市比傳統肉販更有能力以低價出售豬肉的原因的報道。譬如超市由於能以大批量入貨,量大折價,故而有減價空間,最終令消費者得益那一類報道。媒體反資本家這一現象很有趣,值得研究。事實上,我的一位同窗正埋首寫一本以經濟學角度分析這現象的專著,有機會我會在這裏向讀者介紹。
另一有趣的現象是每當超市某樣貨品減價惹起爭議時,媒體都愛訪問學者意見,回應大多離不開市民須提防超市以掠奪式手法減價。所謂掠奪式減價,意指超市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先將競爭者(指超市以外的商販)趕出市場,搶奪市場份額。競爭者被淘汰後,由於市場只剩下超市提供某種產品或某項服務,便可肆無忌憚地提價,補償其在減價戰時所承受的損失。
這故事很有趣,但未完。我們要追問,既然現在某貨品或服務由於只有兩家超市提供,利潤當然比售賣其他產品或服務高,更多新入行者必將進入這市場售賣同樣貨品或服務以圖與超市分一杯羹。為回應這挑戰,超市當然會再以掠奪式減價來對抗這批新的競爭者,驅逐他們離場。不幸的是,第二批競爭者剛離開後不久,第三批競爭者將緊接而來。事實上,只要售賣某產品或服務高於市場的回報率,新加盟的競爭者將不絕而來。如此看,若真有超市使用掠奪式減價手法,其虧損不斷,盈利卻遙遠無期。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精於生意之道的超市管理層是不會選擇這百害而無一利的生意手法吧。
這故事還有一注腳。不斷有新加入的競爭者進入市場是令掠奪式割價不能奏效的一個重要條件。若進入市場的障礙很多,尤其是政府的各項管制提高了進入市場的門檻,掠奪式減價在理論上或可能成功。回頭看這次豬肉減價戰,設若超市真的把現有街市肉販淘汰,提高價格,相信新一批肉販進入市場不是很難的事。如果這推論與事實相差不遠,那對超市減價冠以「掠奪式手法」不是太不公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