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年的外交挑戰

中國新一年的外交挑戰

自從美國開展反恐戰爭以來,中國的外部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布殊政府在去年初把反恐戰爭擴大到伊拉克,造成美國在近中期(三至五年)中不能從中東脫身的局面,這更減輕了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壓力。另外,由於近三年來中國的經濟在世界不景氣的環境中一枝獨秀,並在東亞的經濟整合過程中起了龍頭作用,因此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大增。中國政府又及時調整外交戰略,利用良好的大環境和自身的優勢頻頻外交出擊,大大改善了和除日本之外的大國關係,在區域安全上扮演了前所未有的積極作用。所有這一切使人感到中國的外交似乎是愈來愈成熟和自信。

卡內基國際關係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裴敏欣

題是,這一趨勢是否能持續下去,尤其在2004年?
從國際大環境說,2004年不可能出現戲劇性的變化。美國仍會把主要精力放在中東和阿富汗,今年美國大選中的外交政策的爭議焦點是伊拉克戰爭,而不是中美關係。布殊總統的連任希望很大,他現在的對華政策將持續下去。
除了北韓和台灣之外,中國的周邊環境也將比較穩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係最近有很大改善,軍事衝突的危險已大大降低。由於近年來中東地區成為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來源,該地區的穩定直接影響中國的利益。最近利比亞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伊朗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其核設施,這都是令人鼓舞的發展。當然,中東地區仍將不穩定,以巴衝突會繼續下去,恐怖活動將不斷,但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不可能爆發。
可是,基本穩定的大環境並不使北京感到完全放心。這主要因為在新一年裏,台灣問題和北韓核危機將成為中國外交的最嚴峻挑戰。

謹慎處理台灣問題
對中國來說,台灣問題既是內政問題,又是外交問題。在內政方面,對台灣問題的不當處理極可能觸發高層權力鬥爭,甚至國內政治危機。在對外方面,台灣問題是引起中美直接衝突的導火線,因此必須謹慎處理。
在2004年中,台灣將進行總統大選。台獨傾向明顯的民進黨現任總統陳水扁為了連任而打出了「公投」牌,引起兩岸關係的新一輪緊張。如果陳水扁得逞,公投連任,北京在今後四年的日子將很不好過。陳水扁可能乘勝追擊,在2006年搞所謂的「公投制憲」,進行變相台獨,那麼兩岸之間的戰爭就很難避免。即使陳水扁的公投成了一張「臭牌」,打了之後也不能幫他連任,北京仍會在對付台北時遇上很大麻煩。公投將為今後法理上的台獨開了一個大口子,後患無窮。泛藍執政後雖然不會像泛綠一樣搞台獨,但台灣島內的政治重心已經轉向「獨」的一邊,今後兩岸關係變壞可能仍高於變好可能。
在今年內,中國務必動用其外交資源,先是堵住公投。如果不成,在公投和台灣大選後通過美國及其盟國向台北施加壓力,迫使其領導人不採取進一步的冒險動作來挑戰大陸。

須解決北韓核危機
中國面臨的第二個外交挑戰是在處理北韓核危機上取得具體成果。在過去一年中,中國的斡旋有所斬獲,但進展仍不令人十分滿意。美國和西方大國目前仍有耐心。但在利比亞和伊朗對美國及其盟友在核武器問題上讓步後,美國將進一步孤立平壤,以迫其就範。因此,中國手中的「北韓牌」可能有時間限制。如果北京在今年仍不能迫使平壤做出更多讓步,六方會談可能不會有任何實質成果,美國對中國會失望,北京的國際威望也將因此而受挫。
如果北韓核危機在今年中不能解決,中國會面對兩個危險。一是美國認為北韓金正日政權毫無誠意談判,因此必須採納強硬政策,增加對平壤的壓力。儘管美國不可能採取對付侯賽因的手段來解決金正日這一問題,美國將對北韓進行變相禁運、封鎖和隔離,這樣會使軍事衝突的風險上升。
二是美國對中國的失望會影響其對台北的態度。布殊總統現在對陳水扁的冒險行為十分惱火和堅決反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在北韓核危機上幫了美國大忙。但是如果北京幫的只不過是「空忙」,華盛頓可能給北京的外交努力大打折扣,這樣,美國反對台獨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堅定和公開。
誰會想到,陳水扁目前的最重要的盟友竟不是布殊,而是金正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