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提起八仙嶺山火、嘉利大廈大火、屯門公路車禍,會否發覺自己已經漸漸淡忘,甚至是上周的地鐵縱火案,也彷彿變成遙遠的事。可是有些人被困於創傷的漩渦中,愈是想忘記,卻偏偏記得清清楚楚,把生活都搞混了。這都是創傷後遺症惹的禍──一種經歷災難、創傷、意外甚至電視觀眾都有機會惹上的精神科疾病。
記者:邵超 攝影:楊錦文
模特兒:Julian(StarAsiaWorkshop)
醫生金句
「即使唔係置身危險現場嘅當事人,透過電視螢幕目睹意外,亦有機會患上創傷後遺症。」
精神科專科醫生 林煒
電影有個術語叫Flashback,意謂回憶片段。在精神病領域中,Flashback正正是創傷後遺症患者的寫照。在遭遇到一件驚嚇性十分大的意外事件,患者會不斷回想起慘劇的發生,生活充滿驚悸不安。傳統療法包括藥物治療、行為認知治療和情緒控制等,近數年在外國流行的新療法「重整療法」,效果十分顯著,值得一探。
林醫生替重整療法改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別名,叫「眼仔睩睩治療法」。顧名思義,它藉着醫生指導患者作出適當頻率的眼球轉動,從而令患者重新分析及認識令他不快及害怕的經歷,使患者回復正常安逸的狀態。
它亦包含了認知治療、顯示療法、自由聯繫的技巧。透過眼球滾動,讓患者重整及聯想整件事情的始末,從而淡化事發時最令病人「痛楚」的片段。聽來很有趣,也很兒嬉,但事實上有部份患者可因而在短期內病情得到明顯好轉。
除了大災難的當事人和目擊者、有情緒病紀錄(特別是憂慮症)的女性、家族精神病史、缺乏自信心及容易緊張焦慮的人,就算未曾目擊過災難發生過程的電視機觀眾,亦是發病高危群。林醫生說:「𠵱家新聞報道喺畫面上嘅現場感好強,即使唔係置身事發現場嘅當事人,透過電視螢幕目睹意外,亦有機會患上創傷後遺症。聽電台廣播或閱報較為被動,唔及電視震撼。」現時傳媒偏向報道負面新聞,大眾接收到正面信息則少得可憐。
不能小覷創傷後的威力,創傷後遺症的一生病發率約為5%左右。創傷可以是天災、飛機失事、被強姦或交通意外等,這些事件就像眼球裏的「飛蚊」,好像怎樣也不能擺脫。患者會持續發噩夢、緊張、焦慮、集中力下降,對慘劇連帶的事件(如意外發生的地點等)加以逃避,或常常覺得慘劇會再次降臨其身上,漸漸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若唔及早醫治,除病情會加深外,亦可能導致抑鬱症、酗酒或濫藥等問題,但甚少有暴力傾向。」
「若病徵持續一年先醫治,治療效果會較差。一旦發覺身邊人有上述病徵,而且影響日常生活同工作時,就應該盡快搵專科醫生診治。」暫時醫學界仍未對創傷的嚴重性與病徵持續時間的長短之關係作出定論,從接受治療到康復的時間長短也因人而異。一般約為一個月至十個月左右,但有些病人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康復。「家人嘅支持對病人康復好重要,對預防病情復發亦有幫助。」